您所在位置:肠炎 > 注意事项 > > 正文 >

秋季疾病预防温馨提示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712/7296127.html

秋季注意啦

不知不觉到了秋季,天气逐渐转凉。由于气候反复,秋季是流感、腹泻、、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水痘、诺如病毒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本中心在此向您温馨提示,此文章有针对孩子在秋季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帮助爸爸妈妈们防止孩子生病感冒等疾病,让孩子在秋天平安健康有保障,快乐成长!

常见疾病——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短,多数在18~72小时,有的甚至仅几小时,起病急骤、传播快、发病率高,常可引起暴发流行。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主要症状是:急起高热、畏寒、显著乏力、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疼不适等,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腹泻

引起腹泻的病源主要是病毒和细菌,有许多种病毒感染胃肠以后都可以引起腹泻。

例如,轮状病毒、肠腺病毒、诺瓦克病毒、星状病毒等。

人类轮状病毒是引起秋季婴幼儿腹泻的专指的是轮状病毒性肠炎,有的孩子可能每年秋季患一次腹泻,一般首次感染症状较重,再次感染时症状变轻,而有免疫缺陷的宝宝也会症状比较重。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发病高峰集中在秋季,故名婴儿秋季腹泻。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

主要症状:潜伏期3~10天,以发热、咽痛、咽峡部粘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传染性很强,传播快,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感染1~7岁儿童,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

传播途径:以粪、口、接触、短距离空气飞沫传播,易感人群:多见于3~10岁儿童,常发于夏秋季。

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潜伏期为3-6日,传染期为7到14日。隔离期为10日。

水痘

引起腹泻的病源主要是病毒和细菌,有许多种病毒感染胃肠以后都可以引起腹泻。

例如,轮状病毒、肠腺病毒、诺瓦克病毒、星状病毒等。

人类轮状病毒是引起秋季婴幼儿腹泻的专指的是轮状病毒性肠炎,有的孩子可能每年秋季患一次腹泻,一般首次感染症状较重,再次感染时症状变轻,而有免疫缺陷的宝宝也会症状比较重。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发病高峰集中在秋季,故名婴儿秋季腹泻。

诺如病毒

诺瓦克病毒,是一种引起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病毒。诺如病毒是急性肠胃炎最常见的病原体,该病毒传播力强,可以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以通过间接接触被排泄物污染的环境而传播。

如何预防传染病

家长朋友们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卫生,要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开窗通风,使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要勤晒被褥和换衣裳,少带小孩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加强食品卫生,注意餐具消毒等等

2、合理膳食,日常膳食中,除吃适量鱼、肉、鸡、蛋外,应多吃些乳、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婴幼儿必要时要吃点鱼肝油和钙片。

3、充足睡眠,保证幼儿充足睡眠,既有利于小儿生长发育,又可增强免疫力。

4、加强室外活动,让孩子到室外活动,能得到日光照射,吸进新鲜空气增强幼儿造血及免疫功能。

5、计划免疫。要按计划及时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小孩子常见传染病。

家长配合

请家长配合中心的教育,在家督促幼儿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果孩子有发烧或呕吐等不适现象请医院进行就诊,为了杜绝传染病在园内传播和蔓延就诊时让医生开诊断证明。

请及时将诊断结果告知幼儿所在班级老师,幼儿病好入园时将诊断证明带到保健室交给保健老师,保健老师对幼儿进行检查确定痊愈后方可进班,如果诊断为传染病情请在第一时间如实将诊断结果告知老师,不要瞒报、谎报,以免使传染病毒蔓延,影响响其他幼儿的身体健康。


转载注明: http://www.kwwaw.com/zysx/13355.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kwwa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肠炎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