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肠炎 > 并发病症 > > 正文 >

儿科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

江静静(医院)/张向君(蚌医一附院)

●病史简介●

患者信息:患儿,男性,3岁,年1月1日15:53入院

代主诉:咳嗽2天,发热1天

现病史:患儿入院前2天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阵发性,进行性加重,昨日出现发热,热峰38.5℃以上,无惊厥,无气促、青紫,无恶心、呕吐,在家予口服“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阿莫西林”对症,仍有反复发热伴咳嗽,故今我科门诊就诊,拟“急性支气管炎”收住。病程中患儿精神、食纳尚可,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无传染病接触史、无手术史、无过敏史。

●入院检查●

体格检查:体温38.3℃,心率次/分,呼吸25次/分,血压未测,体重16kg,神志清楚,精神尚可,发育正常。全身未见皮疹,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面色及口唇不绀,咽充血。颈软,呼吸尚平稳,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喘鸣音。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无肿大,神经系统检查(-)。

实验室检查:WBC:12.8x/L,N:62.3%,L29.9%,Hbg/L,RBC5.2x/L,PLTx/L。

●入院诊断●

支气管肺炎

诊疗经过●

入院第二天(-1-2)患儿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明确支气管肺炎诊断。患儿近期有与流感病人接触史,予以加用奥司他韦颗粒30mg口服每日2次抗病毒,继续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0.7gbid抗感染,氨溴索联合雾化吸入止咳平喘对症等处理;密观患儿病情变化。

入院第三天(-1-3)患儿无发热,阵发性咳嗽,有痰感,喘息好转,无青紫,无呕吐及腹泻,食纳一般,二便正常。(1-2)大便常规+隐血:正常。呼谱九项:嗜肺军团菌IgM抗体阳性(+)。予加用阿奇霉素颗粒0.15g口服每日1次抗感染,余治疗不变,密观患儿病情变化。

入院第七天(-1-7)患儿无发热,体温37.0℃,咳嗽、喘息好转,无青紫。今日时有呕吐,大便稍稀,食纳一般,小便量可。嘱注意饮食卫生和手卫生,今日予以适量补液,完善大便常规+隐血+轮状病毒检测,余治疗不变。

入院第八天(-1-8)患儿再次出现发热,热峰39.0℃,咳嗽好转,无喘息,无青紫,无呕吐,大便稀水样(次数较多),食纳差,小便量可。(1-7)大便常规+隐血+轮状病毒检测:颜色淡黄色,大便性状稀水样,镜检白细胞1-2(个/HP),镜检红细胞0-1(个/HP),A群轮状病毒弱阳性(±)↑,隐血阳性(+)↑。患儿今日再次发热,并有腹泄症状,结合大便轮状病毒检验结果,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考虑院内感染,报院感科。嘱加强手卫生管理,注意患儿饮食卫生,注意患儿大便及尿量情况。予以蒙脱石散1.5g口服tid,口服补液盐Ⅲ5.g口服prn,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入院第十天(-1-10)患儿无发热,咳嗽好转,无喘息,无青紫,无呕吐,大便稀,食纳一般,小便量可。患儿病情好转,应家长要求,今日予以办理出院。出院医嘱:1、注意保暖,避免受凉;2、带药阿奇霉素0.15g口服每日1次×2周(口服3天停4天),蒙脱石散1.5g口服每日3次×2天,口服补液盐5.g口服每日1次×3天;3、儿科门诊随诊。

医院感染诊断:感染性腹泻(轮状病毒肠炎)

诊断依据:1、患儿因支气管肺炎入院,入院时大便常规+隐血正常。2、入院后第7天有呕吐、大便稀水样(次数较多);大便常规+隐血+轮状病毒检测:镜检白细胞1-2(个/HP),镜检红细胞0-1(个/HP),A群轮状病毒弱阳性(±)↑,隐血阳性(+)↑;3、患儿入院第八天再次出现发热,热峰39.0℃。

●经验与体会●

1、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1、急性腹泻,粪便常规镜检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2、急性腹泻,或伴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3、急性腹泻每天3次以上,连续2天,或1天水泻5次以上。(二)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1、粪便或肛拭子标本培养出肠道病原体。2、常规镜检或电镜直接检出肠道病原体。3、从血液或粪便中检出病原体的抗原或抗体,达到诊断标准。4、从组织培养的细胞病理变化(如毒素测定)判定系肠道病原体所致。

2、危险因素:

轮状病毒是病毒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具有较高传染性,好发于秋冬季节,主要感染患儿年龄段以6-24个月婴儿为主,传播途径以粪口和呼吸道为主。患儿院内轮状病毒感染可呈散发或小流行,也可导致暴发。其危险因素包括:(1)患儿免疫力低下,属易感人群。(2)消化系统与其他系统病种未严格分区收治和有效隔离,患儿之间相互接触。(3)陪护及家长卫生习惯差。(4)病区内通风不充分。(5)日常清洁和床单元终末处置不彻底,造成交叉传播等。

3、防控要点:

(1)加强卫生宣教:告知陪护及家长注意个人及患儿卫生。告知家长加强患儿流动物品监管(如餐具、奶瓶、水杯、玩具等),使用后应及时消毒;患儿大便后应消毒处置,防止污染水路;家长及患儿均应加强手卫生

(2)落实隔离措施:对呼吸道传播和消化道传播疾病患儿应分区、分室安置。按规定做好隔离标识。医务人员认真落实各项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建议在必要时对患儿陪护进行病原学检测,做到早发现、早隔离。

(3)落实清洁、消毒:认真落实各项清洁、消毒制度,加强病区内的空气流通。做好诊疗区域与公共卫生区域的清洁消毒的清洁消毒:加强病区内诊疗物品、医疗器械、物表及环境的清洁消毒。做好公共区域的清洁消毒:加强公共区域物表(门把手、按钮、手龙头等)、地面等的清洁消毒。加强保洁人员的规范操作管理,并做好患儿出院后的床单元终末消毒。

(4)加强排查:建议对患儿感染途径进行排查,包括患儿家长、同病区其他患儿的筛查等。在必要时对患儿陪护进行病原学检测,做到早发现、早隔离。

﹌﹌﹌﹌﹌﹌﹌﹌﹌﹌﹌﹌﹌﹌﹌﹌﹌﹌﹌﹌﹌﹌﹌﹌﹌﹌﹌﹌﹌﹌﹌﹌﹌﹌﹌﹌﹌﹌﹌﹌﹌﹌﹌﹌﹌﹌﹌﹌﹌﹌﹌﹌

审核:李医院

图文:朱玉医院

终审:丁萍安徽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注明: http://www.kwwaw.com/bfbz/13420.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kwwa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肠炎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