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脊经外奇穴治腹痛
接脊(经外奇穴)
定位取穴:
俯卧或俯伏位,于背部正中线,第十二胸椎棘突与第一腰椎棘突之间凹陷处取穴。
作用:消食导滞,健脾利湿。
接脊穴主治:消化不良、小儿赤白痢疾、腹痛、腹泻、胃痉挛、慢性肠炎、脱肛、疝气、癫痫、脊背神经痛、腰痛。
针灸接脊、脊中穴治疗腹痛57例临床观察提要 以针灸接脊、脊中穴治疗腹痛患者57例(男17例,女40例),其中国家队教练员、运动员48例。治法:取接脊、脊中穴,“以痛为俞”,指压二穴,取疼痛明显之穴针灸,或用双手拇指指尖按压。亦可辨证配穴,随证加减。疗效:针灸1次腹痛消除者32例,占56.14%;显效17例,占29.83%;好转5例,占8.77%资料来源:医学教育网。总有效率94.74%。文中还总结了针感、运针法,探讨了病因病机。 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常因运动性腹痛、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痛经、胃肠痉挛、细菌性痢疾等疾病发生腹痛,患者比较痛苦,对训练比赛影响较大。在未确诊之前,一般禁止使用止痛药,以防掩盖病情,延误诊断治疗,然而腹痛又影响训练比赛,因而探索不用止痛药,又不影响原疾病诊断的治疗方法就非常重要。在临床实践中,作者发现,针灸接脊(经外奇穴)、脊中穴治疗腹痛具有止痛迅速、疗效确切之长。医学教育网 1 临床资料 共统计57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40例;国家队教练员、运动员48例,其他工作者9例;年龄最大47岁,最小3岁;排球项目31人、游泳7人、田径10人;1小时之内诊治者39例、2小时之内诊治者18例;病种有:运动性腹痛20例、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6例、痛经18例、胃肠痉挛6例、急性胃炎2例、细菌性痢疾2例、胃与十二指肠溃疡2例、慢性阑尾炎1例。 2 适应症医学教育网 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运动性腹痛、痛经、胃肠痉挛、急慢性胃炎、细菌性痢疾、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腹部疼痛病症。 3 治疗方法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3.1 取穴:接脊、脊中。 3.2 操作方法: 患者俯卧位,腹部垫一枕头,使胸腰椎联接处向上微凸,便于治疗。 取接脊(T12~L1棘突之间凹陷处,经外奇穴)、脊中穴(T11~T12棘突之间凹陷处),“以痛为俞”,指压二穴选取疼痛明显之穴针灸,或用双手拇指指尖按压。穴位局部及双手手指用0.5%碘伏、75%酒精常规消毒后,取0.5寸针直刺0.3~0.5寸,平补平泻,捻转提插“得气”后继续行针,使针感增强,针感明显者效果较好。多数病例行针过程中(3分钟内)疼痛消除或明显减轻,如若症状改善不明显,可留针10~15分钟,然后再行针(3分钟)。行针时注意力要集中,提插幅度宜小,切记不可大幅度提插、乱捣乱刺。如果没有针灸条件和经验,可用双手拇指指尖重掐二穴,同样可取得良好效果。 一般情况下,取一穴在治疗过程中腹痛即可消除或明显减轻;效果不满意者,可针另外一穴,并可辨证选用辅穴:如痛经配以关元、三阴交;胃肠炎、菌痢配以合谷、天枢;寒邪内积腹痛配以足三里、神阙等,随证加减。 4 疗效标准 痊愈:针灸1次腹痛消失,继续训练或工作,随访无复发;显效:针灸1次腹痛明显减轻,能坚持训练;好转:腹痛稍有改善,但难以正常训练工作,用配穴治疗后腹痛消除或减轻;无效:腹痛无明显减轻,用配穴后腹痛消除或减轻。 5 疗效观察病名例数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无效例数运动性腹痛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痛经胃肠痉挛急性胃炎细菌性痢疾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阑尾炎合计% 56....26 从上表可以看出:针灸1次腹痛消除者32例,占56.14%;显效者17例,占29.83%;好转者5例,占8.77%;无效者3例,占5.26%;总有效率:94.74%。57例均选用了接脊穴,只有23例(占总例数的40.4%)配用了脊中穴。6 病案举例 赖××,女,27岁,运动员。 主诉:反复左上腹疼痛4年,加重1小时。 现病史:4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左上腹痉挛样疼痛或隐痛,每于训练强度大时发生或加重,有时伴有胸闷、恶心,无放射痛,与饮食无明显关系,不伴有咳嗽、发热,二便正常,服用颠茄等未见好转,医院就诊,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服用洛塞克,临床治愈。此后训练中偶有腹痛,静止休息或按压时多好转。1小时前训练中出现左上腹持续隐痛,痛而喜按,喜热饮,面色恍白,神疲纳呆,无呕吐,大便1次,色黄质软,小便正常,舌淡体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迟。否认外伤史。 既往史: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右膝内侧半月板损伤、双膝髌骨软骨病、颈椎病;磺胺药过敏;否认传染病及家族遗传病史。 检查:痛苦面容,Bp:/70mmHg,p:78次/分,R:26次/分,T:摄氏36.9度,腹软,左上腹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麦氏点压痛(-),莫非氏征(-),仰卧起坐试验(-),肺部呼吸音正常,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ECG:窦性心率、正常心电图;胸透:(-);B超:未见异常病变;血常规:正常;尿常规:正常;大便潜血(-)。 诊断: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 辨证:脾阳不振,运化失常。 治法:温阳健脾。 治疗:按压脊中、接脊穴,二穴疼痛明显;局部常规消毒后,取0.5寸针,直刺0.3寸,平补平泻,得气后继续行针,3分钟后疼痛减轻,留针10分钟,再行针3分钟,腹痛消失。 7 体会 7.1 腹痛之病因病机复杂:“俯以通为用”,俯气不通,运化受阻,湿热蕴积,传导失职,升降失调,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或寒邪内积,寒凝气滞;或情志不遂,肝气不疏,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或肢体过劳,脾失健运,脏腑失养,拘急而痛;或气血逆乱。病因病机虽不同,然不外乎阴阳失调,治之遵循《内经》中“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的法则。腹为阴,背为阳;任脉为“阴脉之海”,行走于腹中,与督脉前后、阴阳相对应,并且首尾相接,故取“阳脉之海”——督脉之穴,以通调周身阳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脊中穴有温阳健脾,宁神镇痉之功;《针灸大成》:脊中穴“主风痫癫邪,黄疸,腹满不能食,五痔便血,温病,积聚,下利,小儿脱肛”;《针灸甲乙经》:“腹满不能食,刺脊中”。接脊穴出自《太平圣惠方》:“小儿痢下赤白,秋末脱肛,每厕腹痛不可忍者,灸第十二椎下节间,名接脊穴”。接脊穴虽属经外奇穴,但也位于督脉循行路线上,针二穴,可以振奋阳气,平衡阴阳,温煦经络,健脾理气和血。气机畅,气血调,俯气通,则“通则不痛”。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躯体感受的疼痛刺激从后根进入脊髓背角,更换神经元后上行,入内侧丘系到丘脑。针刺产生的冲动沿外周神经传导入脊髓背角,上行到延脑同侧楔束核”[1],针刺与疼痛刺激传入通路上都通过脊髓背角,在此,两种信号发生相互作用;而且“躯体感受的疼痛刺激是由较细的神经纤维传导的,针刺的疼痛刺激是由较粗的Ⅱ、Ⅲ类纤维传导的,粗纤维活动可抑制细纤维活动”[2],从而阻止了痛觉的传递;与此同时,“针刺冲动传入脑内,激发了镇痛系统,增加了脑内脑啡呔的释放,达到镇痛作用”[3]。另外,取脊中、接脊二穴效果优于其它穴位,与神经节段性分布有关。腹腔大部分脏器的痛觉由T9—L1节段神经支配。而脊中、接脊穴位分别位于T11~T12、T12~L1棘突之间,而且二穴位分别分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第十二肋间神经后支内侧支”[4],神经生理学基础研究也表明:当针刺的神经和支配痛区的神属于同一节段或相邻时,其抑制效果就要强得多[5]。 7.2 从疗效来看,本方法对功能性腹痛效佳,而对炎症性、器质性病变所致腹痛效果略逊,时有反复,需再针治,有时还需配合合谷、内关、天枢、关元、足三里等穴,其原因可能与统计病例中炎症性、器质性疾病较少有关。另外,就诊早晚似与疗效成正比,就诊愈早疗效愈好;指压效果似优于针灸,凡此有待进一步统计分析。 8 小结 8.1 针刺或指压接脊、脊中二穴治疗腹痛,大多数病例在5分钟内腹痛消除或减轻,具有止痛迅速、疗效确切、简便易行、无副作用而又不影响进一步诊治等优点,非常适宜于运动员,尤其是在重要比赛中使用更能体现出其优越性。 8.2 腹痛做为临床急症之一,针治之,实为遵“急则治其标”之法,治标止痛,因而病情缓解后,仍须辨证论治。
专业艾灸预约:-,
转载注明:
http://www.kwwaw.com/bfbz/12626.html
- 上一篇文章: 紫御之小常识小寒养生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