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鲆肠炎病的分析和防控方案
肠炎病发病原因
1、养殖密度过大引起的肠炎病
一次性进苗太多,随着小鱼苗逐渐长大,空间越来越少,养殖密度过大,如果管理不到位,水温一升高,稍微不注意,鱼就容易患上肠炎。
2、溶氧不足引起的肠炎病
鱼体增大,对于溶解氧的需求更高了,而水温越高,水体的含氧量越低,如果溶解氧达不到7毫克/升,鱼就容易犯肠炎疾病。
3、改口喂鲜杂鱼过早或喂不新鲜饵料
改口喂鲜杂鱼过早或喂不新鲜饵料,容易引起肝胆类疾病,在三两之前就改喂面条鱼(沙里钻大菱鲆长到7~8两的时候,极易出现肠炎、腹水,而此时的肠炎和腹水多是肝胆类的疾病!
4、养殖环境差时,容易引起肠炎病。
养殖池壁、池底、工具长时间使用会滋生大量细菌,如果不及时消毒处理导致链球菌、爱德华氏菌、溶藻弧菌等有害菌大量繁殖,鱼很容易患上肠炎。
5、鱼长时间处于应激反应或强应激时
鱼长时间处于应激反应或强应激时,也容易引起肠炎病。集约化养殖中大菱鲆的应激反应是不可避免的,养殖用水浑浊、溶解氧含量较低等,使鱼较长时间间断或连续的应激反应时,就要特别注意鱼的肠炎病和腹水病的发生。
怎样预防肠炎病?
1、养殖户结合自己鱼棚实际情况,合理抓苗,及时分鱼。这样保证合理的养殖密度。
2、随着鱼不断生长,水位要适当增加,保持溶解氧在7毫克/升以上的水平(特别是在投喂饲料以后的2小时内),以确保大菱鲆对饲料更好消化吸收,促进生长,避免肠炎、腹水性疾病的发生。
3、喂饲料到鱼五两以后再喂鲜鱼,既节约成本还能提高成活率,选择新鲜饵料,避免投喂不新鲜的杂鱼。
4、加强料号管理,讲求适口性,不宜过早换料,可大小号混合过渡投喂;
5、加强养殖车间和工具的消毒管理,加强吸污和换水,及时清除池底自便和有机污物,池底较脏时,进行移池或使用适量氧化剂促使池中有机物氧化,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及时隔离病鱼以防止相互传染。
6、加强鱼的摄食、粪便观察管理,及时对投喂量进行调整;转料时采用新旧料混合的投喂方法,避免因残饵导致水体变化引起的应激反应。
7、加强用药管理,坚持使用中药药饵预防,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点击下方小程序了解更多
与大菱鲆相关的疾病治疗与预防方法
一线技术专家免费咨询
肠炎病具体情况和治疗措施
1、急性肠炎
病原: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弧菌大量繁殖发生此病。多发生在春夏秋季节。摄食腐败的饵料或是受到强应激时易发生此病。
症状:鱼池内气泡增多,不易破散,水变浑浊,有吐料,粪便增加,鱼不摄食。急性肠炎严重时鱼分散不集堆,头尾相翘、背部发白、全身发红。体内肠道充血或有白浊黄浊症状。处理不当死亡量极大。
2、胃肠腹水性肠炎
病原:一般由迟钝爱德华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引起。该病从苗种到成鱼,从春季到冬季均有发生,高温时发病快。
症状:病鱼开始是胃肠积水,逐渐感染细菌,导致患病鱼腹部肿胀,各鳍基部、口部、鳃裂后部均有出血症状,鳃盖凹陷,鳃丝发白,呈贫血状,有的肛门微红。肝脏肿大,呈花肝;消化道内由少许白色粘性团块:肾脏肿大,充血。镜检有大量运动的细菌。
3、慢性肠炎
病原:弧菌和溶藻胶弧菌等病原菌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引起消化道发炎而导致病变
病症:吃料不好,水表面气泡多、有白粒、肠道腹水,,粪便又细又粘池子水表面。吃食量不好。最开始每个池子有时捡到死鱼,有时还没有死的,等时间一长每天都有死鱼。
病症:很长时间内不发生死鱼,但是吃食量越来很少拉出的粪便很少并且还很细很碎,体表色素加深,严重的体色变黑。如果喂食多的话鱼肚子就会鼓胀导致消化不良也会死鱼。
4、白痢性(红边、化脓)
表现:病鱼体色变暗,腹部下凹;不摄食或吞食后吐出;挤压腹部可见白便从肛门流出,有时肛门处拖带粘稠的黄白色粪便,发病时池底经常会发现黄白色条状物。解剖病鱼后可见肠壁发炎化脓,内部有大量稀状或稠状黄白色物质;胆液稀薄呈浅绿色,肝脏明显充血,内脏团萎缩。
病因:春秋水温变化大,应激反应明显,摄食变差,投喂过多,多为感染弧菌和溶藻胶弧菌,病原菌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引起消化道发炎、病变。
免责声明
“本文系叮咚渔医订阅号编辑转载整合,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归原作者和媒体所有,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文章版权归原本作者,叮咚渔医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长按并识别下方
转载注明:
http://www.kwwaw.com/zysx/13387.html
- 上一篇文章: 引起胃病的原因
- 下一篇文章: 治疗肠胃炎,运动必不可少,这些你造吗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