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肠炎 > 预防保健 > > 正文 >

不病不知道

乡间里有一句俗话:吃五谷哪有不生病的。生病是人生的常态,是人生的必然经历。世上估计没有不生病的人,这因该是最基本的定律或者是常识。不生病犹如升官发财一样,只是人们最美好的愿望而已。可是,有聪明的经商者就瞅准了人们这一普遍心态,在完美的愿望上大做文章,大肆宣扬,大吹大擂。君不见报刊网络上常常会有“让你不生病的秘诀”“不生病的养生之道”等字眼赫然期间。但可笑而又可悲的是,这样的胡说八道竟然也有人相信,甚至深信不疑。这正应了又一句俗话:有一百个睁眼的就有一百个瞎眼的。

人们普遍认为,甚至医学科学也认为患病是有原因的。比如感冒,风湿性关节炎,肺炎肝炎肠胃炎等等,说这个病是由什么什么引起的,那个病是由什么什么引起的。比如最常见的说法是抽烟会导致肺癌,饮酒会引发肝硬化。果真是这样吗?那么不抽烟不喝酒的人也照样得肺癌肝癌,那又如何解释呢?生活在同样的环境里,甚至是一个家庭里,呼吸着一样的空气,吃着一样的饭菜,喝着一样的水,有的人感冒了,生这样那样的病了,有的人却安然无恙。同样是感冒,有的人需要打针输液,有的人吃几片药就管用了。这个道理人们也知道,那是人的个体差异的原因。

然而,说到人的个体差异,问题就复杂多了。科学家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想人也是这样,医学解剖的那些关于人体的各种数据只是一个大概,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还处在幼儿阶段。倒是中医把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虽然迷没有全部解开,但思维方式绝对是正确的。西医对人体的认识是纯客观纯物质性的,体温的标准是多少,血液里各种成分的含量是多少,心脏脉搏的跳动是多少等等都用数据分析了出来。而中医则既讲人体的物质性又讲非物质性,最典型的是“气”,比如“气血两亏”“气血不足”“元气”“中气”“精气”等等,这种“气”是无法检验出什么数据来的。中医甚至把“灵魂”“魂魄”“神智”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纳入治病的范畴。这实在是大有道理的。

当我被查出淋巴瘤时,我的亲人、亲戚、朋友都在发表他们自己的看法,归纳我患病的原因:说我平时吃饭不讲究,而且吃得太快。说我不注重锻炼,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受了辐射。说我性格不好,什么也看不惯,总爱发牢骚。说我不注重休息,白天上班晚上写作,劳累过度。说如今的饮食不安全,蔬菜有毒,如今人们生病多,都是有毒的饮食造的孽。好在没有人说我是因为喝酒抽烟,因为他们都知道我从来不怎么喝酒,虽然抽烟,但抽得不多,平均三四天一盒。不管怎么分析都为时已晚,即使不晚,难道我能不吃不喝?能不工作不熬夜不劳累?即使不晚,早早地知道健康比工作重要,而且看看网上那些关于生命健康的至理名言铺天盖地,说明知道的人很多,但他们知道又能如何?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工作不干活拿什么养生?那些绿色有机食品,那些纯棉毛的衣服从何而来?不要说高档安全的,即使是那些最次等不安全的肉食蔬菜,绝大多数人都得靠忙碌劳累换取。人都是在“用工作保证健康”的矛盾中纠结着。

人为何要生病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其实是没有原因的,生老病死,自然造就。着了凉好像是感冒的原因,吃坏了好像是拉肚子的原因,那只是个体的情况,因为同样的饭菜,你吃坏拉肚子,别人却没有。在同样的气候下别人不感冒你感冒了,一个家庭吃着一样的饭菜,你得了肝损害糖尿病,其他人却没有。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如今,好像所有人都承认这样一个观点,说好多病都是由于吃了化肥农药蔬菜,吃了添加剂饲料的肉蛋造成的。其实这怨不得蔬菜水果,只能怪人自己。《尚书?太甲中》有句话说:“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我们的祖先提出的天人合一的道理,微言大义,实在太了不起。不只是生物有知,一切物质皆有知。人在做,天在看,绝不是迷信妄语,人有病,天是知道的。花草、树木、瓜果、蔬菜、鱼虾无不有知,这些物质或养育肌体或怡娱性情,道家说树木,砍伐者近来,它就害怕,天时佳美,它便枝叶舒展,凡是称颂赞美它的人用手抚摸枝干,它会微笑。它所敬爱的人若殁了,它会断枝乃至枯槁。池水、井水、盆花、瓜果、犬、马、牛、羊都会恋人,与人共幸蹇,或盈或涸,或茂或凋、或憔悴绝食以殉。如此灵性之物,人本应善待之,若加害于它,必是加害自己。

人顺应自然,自当寿终正寝,无需悲哀。一棵树到了秋天,叶子开始掉落,这些叶子生长在同一棵树上,经受着同样的风雨阳光,但决不在同时掉落,而是有先有后。绝大多数的叶子早早都掉了,但就有那么几片直到深冬还在枝头上迎风摆动。望着这几片不掉的叶子,想一想那些早已掉落被风吹走的,与人的生命是何其相似!叶落有迟早,人生有短长。道理看似简单,能悟透并能做到,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么,一旦病了,又当如何?尤其是得了癌症这种生死攸关的重症,更应当如何?我们医院治疗癌症用化疗或放疗主要是为了赚钱。特别是说化疗的副作用是多么多么严重,而且化疗后只能导致病情进一步加快加重。在网上也有大量否定化疗的事例,说某某人癌症晚期,医院都治不了了,只能活几个月,那人回去后游山玩水,吃喝玩乐,过段时间一查,结果啥事儿没有了。这样的言论听多了之后,对我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化疗还是不化疗?但转念一想,得病总得治疗吧,至于能否治好,谁也不敢保证。在某种意义上讲,只能碰运气,那就是一场输赢参半的赌博。

医院的时候,大厅里人满为患,几乎到了摩肩接踵的程度,挂号处,收费处,诊室的门口都排着长长的队,一个个神情焦虑。我就想,凡是来这里看病的,绝不是一般的疾病,这些看上去似乎很健康的人们,都是有严重疾病的,那些已经躺在病床上的,情况就更加严重了,我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这样想着,心里轻松了好多。再看看那些人,老中青都有,年老的暂且不说,病就病了吧,而那些年轻帅气的小伙子,那些年轻漂亮的姑娘媳妇,他们本不该来这里啊!有多少事情需要他们去做,有多么美好的爱情等着他们去享受啊,但他们还是病了。医院血液科,输完液在走廊里走动的时候,发现所有的住院者中,我算是年龄很大的,还有十多岁的孩子,二三十岁的青年,因化疗头发脱落,青春的脸上没有了笑容,尤其是他们的父母,那种痛不欲生的情状让人心碎,真不忍多看一眼!为人父母,儿女得了这样的病,情何以堪!真不如自己替代啊!一想自己已是年近花甲,比这些孩子多活了几十年了,病是自然的,大小轻重不同而已,没啥可遗憾可恐惧的。倘若真有神灵把这些孩子的病加在我身上,用我的死换取他们的健康,我也不白活了一回。这样一想,我极大地轻松了。放下担忧等一切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我的小舅子一家在美国25年了,妻弟媳是美国一家大学的博导,我在协和化疗时她正好出差回北京来看我。看到我精神状态很好,非常高兴,她告诉我,中国的医学与美国相差60年,美国治疗癌症也是化疗,化疗是目前世界上治疗癌症唯一有效的办法,差别是治愈率的高低。但是美国的癌症患者也不是百分之百治好了。她说大姐夫你别听网上那些所谓不化疗就好了的言传,有是有,万分之一,那是奇迹,我们不能把普通当奇迹对待。放松情绪,配合治疗是最佳选择。

人们都说癌症患者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吓坏的,这话我相信。精神信念对于战胜内外困难是绝对重要的。现在轮到自己检验和体会这一理论了。

我躺在病床上看着化疗的药物液体一滴一滴进入血管,我就想象药物的每个分子就是一名匡扶正义的警察或狙击手,它们进入我的体内去与癌细胞做斗争,在决斗的过程中难免伤及无辜,杀死部分正常细胞,但它们功大于过。我感觉我的体内的那些癌细胞正在一个个地被消灭。那些被伤及的正常细胞该怎么办呢?靠营养使之再生,多吃饭。我想象每一口饭菜进去就会产生许多正义的细胞,这么想着,精神也就振奋了许多。

在我化疗的那些日子里,说脑子里不想自己的病情,不担心能否治好,那是不可能的,我也是凡人,也是世俗中人。但有一点我明白,不能多想。那就用别的办法分散注意力,想其他的事情。不敢说思接千载,心荡八荒,就胡思乱想。可有时想着想着就又转回到起点了。想这癌细胞到底是啥样一种细胞呢?为何绝大多数癌症都是在晚期才被发现?以现代医学科技的手段按理完全可以在早期发现,我想与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关。人们感到身体不适了,最初都是按照常见病去医治的,谁也不愿意一开始就往癌症方面想,等到按常见病治疗无效时,才做全面彻底的检查,一查,癌细胞早就成气候了。发现癌变后,当然需要手术切除,但常见的现象是,一做手术癌细胞就转移扩散了。我就想,这癌细胞肯定是一种有思维意识的智能细胞,它与人的意识是相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患者一旦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后病情会加速发展而导致死亡。人们说的癌症病人大多数是被吓死的,为什么会被吓死?我想其实那就是癌细胞知道你意志垮了,它就会变本加厉猖獗起来。你若不惧怕它,它或许就不敢作祟了。其次,癌细胞知道要切除它,它就会设法躲藏转移到别的地方去。其实不只是癌细胞有思维意识,蛔虫也是有思维意识的。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猜见另一个人的心思时,他常说:“呀,你到是我肚里的蛔虫,甚也知道了?”这句话绝不是凭空想象的瞎比喻。是有实例可证的。过去农村的孩子有了蛔虫,需要吃一种打虫药,但大人或医生不能让孩子知道吃的是打虫药,一旦知道了,吃了药是不管用的。为什么呢?蛔虫知道要毒死它,它不吃那药物了。如今60岁左右在农村长大的人大概知道这个现象。

这么一想,不禁得意起来,觉得这是一个发现,应该和大夫探讨一下关于“癌细胞是智能细胞”的问题。转而又觉得可笑。尤其会让医生觉得可笑,人家整天是干啥的?管它呢,自己想又有何妨?转移了注意力,轻松了情绪肯定对治疗有好处。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转载注明: http://www.kwwaw.com/yfbj/6581.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kwwa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肠炎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