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肠炎 > 预防保健 > > 正文 >

猪增生性肠炎的预防和治疗

猪增生性肠病又称增生性肠炎,是生长育成猪常见的肠道传染病。该病表现主要为间歇性下痢,食欲下降,生长迟缓。育成猪及后备母猪有时血样下痢和突然死亡。病原为细胞内劳森菌。

[病原]引起猪增生性肠病的病原是细胞内劳森菌,该菌也曾称为回肠细胞内共生菌,是一种肠细胞专性厌氧菌。

[流行病学]近年来,在屠宰时大约有30%的猪有病变。一般认为约有15%-30%的猪场受污染,而这些猪场又各有5%-20%的猪被感染。因不会造成大面积死亡,只是降低饲料报酬,因而被大多数猪场所忽视。

本病的发生与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气候骤变、长途运输、饲养密度过高、转换饲料,并栏或转栏等应激因素,均可成为本病的诱因。

[发病机理]病原菌主要侵害回肠粘膜,使回肠内层粘膜增厚。首先感染的部位是肠隐窝细胞,感染了细菌的上皮细胞,不能成熟,并持续进行有丝分裂,高度增生,即形成猪增生性肠病。

在细胞增生的基础上,由于机体的代偿和修复作用,使病变重叠发生。随着表面纤维化反应的延伸及纵深发展,炎性变化范围凝结成坏死,构成坏死性肠炎病变。

随着病变进一步发展,发生由单核细胞特别是CD88细胞所形成的渗出层,随后发生肉芽性组织增生,导致纤维性组织渗出和肌肉肥大,这就是局限性回肠炎病变。

在肠腺瘤形成过程中,由于大范围的上皮细胞退化、脱落以及毛细血管床的泻漏,导致大量的血液进入肠腔,这就是急性出血性肠病的病变。

以上这些肠粘膜的病变阻碍了营养吸收,导致体重减轻,饲料转化率下降。

[症状]本病常发生于6-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有时也发生于保育仔猪。临诊表现为:

食欲减退,间隙性下痢,粪便变软、变稀或呈糊状成水样,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患猪消瘦,被毛粗乱,皮肤苍白。如症状较轻及无继发感染,有的猪在发病4-6周后可康复。但有的猪则成为僵猪而淘汰。多发生于6-12月龄的生长猪。

[病理变化]猪增生性肠病剖检病变多见于小肠末端50cm和结肠螺旋的上1/3处。肠粘膜呈现特征分枝状皱榴,粘膜表面湿润而无粘液,有时附有颗粒状炎性分泌物,粘膜肥厚。

[防治措施]

(一)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外界环境不良因素的应激,提高猪体的抵抗力。

2、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出猪空栏时,栏舍彻底冲洗消毒,空闲七天后,方可进猪。

3、在疫区,饲料中添加呼畅,可有效地预防该病。

(二)治疗。

板蓝根超微粉+厌康+康健,连用7-10天

全国统一服务

-51-

技术服务老师:

赵老师:

纵老师:

绿达生:中国动保行业的领跑者。

?









































黑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偏方治白癜风

转载注明: http://www.kwwaw.com/yfbj/1677.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kwwa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肠炎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