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妈妈是一个典型处女座,生活井井有条的她必须保证家里的任何物品保持干净。可在儿子刚满三个月的时候,宝宝开始不停的流口水和不爱吃饭,最后嘴里长出了白色絮状物。经过检查,原来是鹅口疮,对此刘妈妈感到非常疑惑,为什么自己那么注重卫生宝宝还是得病了呢?
鹅口疮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多见于婴幼儿,引起该病的原因一般跟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关,在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虚弱的时候最容易发生。
既然跟细菌感染有关,那么是不是只要注意口腔卫生就能避免鹅口疮的发生呢?答案是不能的!过于干净也会引起鹅口疮的发生。说到这里大家可能都会有疑问,下面容小编来为大家做出解答。
为什么太干净也会引起鹅口疮?
专家们都提倡我们要保持日常卫生,为什么保持了卫生还是避免不了疾病的发生呢?首先,我们需要注意一点,霉菌的天敌是细菌。如今,很多家庭都希望家里能非常干净,甚至希望能达到无菌的程度,宝宝在这样的环境底下成长,是很难接触到细菌的,从而造成体内肠道菌群失调,这时白色念珠菌就会有机可乘,引起鹅口疮的发生。
鹅口疮其实并不难治,但是却很容易反复。发现宝宝患有鹅口疮后,不少妈妈们都认为一定是自己平常卫生还不够注意导致的,其实多数情况下恰恰相反。妈妈们不如先反省下家中是不是太干净了,平常是不是过分注意宝宝的卫生清洁了。
过分清洁要不得
①家里最好不要使用含有任何消毒剂的产品,包括婴儿奶瓶清洁剂、宝宝湿巾等;
②奶瓶、奶嘴不需要次次彻底消毒,比如有些妈妈喜欢用清洁剂擦洗奶具后再放消毒锅,其实大可不必。个人建议可以一天最多消毒一次,其余时候用热水冲、刷、烫后控干水分正常存放就可以了。
③母乳喂养是有菌喂养,妈妈乳头以及乳头周围皮肤上的细菌被宝宝吸入体内后反而有利于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建立,所以不需要次次刻意清洗乳头后再喂奶。如果觉得自己身上有些脏如出汗后,可以用干净的湿毛巾擦拭下乳头。
④日常可以用干净湿毛巾擦拭宝宝的双手,千万别依赖湿巾。
总之,爱干净是好事情,但爱到追求无菌效果就大错特错了。一旦宝宝的肠道内菌群失调,除了有可能引起鹅口疮,更多的时候会让宝宝的肠胃受损引发腹泻,甚至导致肠胃炎等疾病的发生。
长鹅口疮切勿用紫药水涂抹
民间曾流传这样一个偏方,如果孩子长鹅口疮,只要在患处涂抹上紫药水就会很快好,这样是真的吗?医生表示,鹅口疮的发病跟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关,以往的确有用过紫药水来进行治疗,而且疗效都挺好。但是研究发现,紫药水有致癌的危险,禁止涂抹在口腔部位。
原来鹅口疮在这些情况下最容易感染
●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但不需要次次消毒),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
●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牙床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长期服用抗生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
预防鹅口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产妇有阴道霉菌病时应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②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③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和乳头;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④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⑤婴儿室应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预防传播。
⑥幼儿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⑦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幼儿,用具不可混用。
鹅口疮不容忽视,鹅口疮引起的疼痛感会让宝宝因此而拒绝吃奶,造成食量下降,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除此以外,鹅口疮的扩散还会影响到食道,一旦受到牵连后果不堪设想。
快速预约通道①
转载注明:
http://www.kwwaw.com/yfbj/11747.html
- 上一篇文章: 周末北京专家与患者相约霸州三院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