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张汉臣派小儿推拿技术详解
医院项目部
更多精彩内容请添加
张汉臣小儿推拿学派传承。其特点是取穴以手臂部穴位为主,全身穴位为辅;手法灵巧独特,操作规范简便,且疗效显著。
张汉臣简介张汉臣(年4月-年11月),男,汉族,山东蓬莱人,年正式进医院,年被山东省卫生厅认定为省内名老中医,其手法被誉为“张汉臣推拿法”,曾被全国中医学院收为录相教材,并被北京科技电影制片厂收入“齐鲁推拿术”科教片。田常英教授是张汉臣先生最有成就的徒弟之一,于医院儿科推拿室直至退休,更好的发扬了张汉臣派小儿推拿。传播到以山东半岛为中心的全国大部分地区及东南亚地区,
张汉臣小儿推拿特点(1)“张汉臣派小儿推拿”以补为主,远期疗效稳定;注重望诊,尤其面诊,能快速诊断病情、得病的大概时间和患儿的先天体质与后天喂养情况;以术组为基本组方单元,推拿病种广泛且易于推广,长期保健能增强孩子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采用穴位推拿、艾灸、拔罐、穴位点刺、穴位贴敷等手法方法治疗小儿感冒、发烧、咳嗽、鼻炎、口疮、喘证、便秘、腹泻、厌食、多动、盗汗、湿疹、发育迟缓、舌苔厚腻、手足心热等。并开展小儿保健推拿、体质调理等。
(2)张氏根据临床经验作了发挥,如《小儿推拿学概要》曰:“医生以拇指端在选定部位向下先用缓力压之。少停再用缓力,以后慢慢将手指抬起,则称之为按”。临床常用于按百会、按天门,前者有升提功用,“治疗脱肛、慢性消化不良,效果显著。但在患儿有呕吐、恶心及痢疾有里急后重时应用此穴,能使病情加重,故须注意”;后者有发汗解表作用,“如感冒高烧无汗,或身上有汗而头部无汗者,以拇指按本穴1-2次,可以立见汗出,屡收奇效”。此乃经验之谈,笔者深有同感。又如揉法,多“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按某一穴位,左右旋转”操作,而张氏尚有上下揉法,用于揉黄蜂入洞、揉二扇门、揉精宁和揉乙窝风,其中精宁穴定位在“第四、五指的指蹼背侧处”,并指出“单用本穴时间较长,患儿多见形容消瘦、短气无力等现象”,实为经验所得。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张氏用揉二马操作时讲究“手印”,《小儿推拿学概要》中说:“取本穴时,医者左手持患儿左手,食指垫于患儿小横纹处穴,医者第3-5指并拢,插入患儿无名指及小指中间,拇指按住患儿第2-4指根节。然后医者以右手中指微侧放在本穴上进行操作”。“手印”是佛家、道教的修持方法之一,它用不同姿态的手姿表现不同的情感、思想、境界及修持的阶段、功力。佛家密宗认为手的各种姿势和站、坐、卧各种身体形态与“气”有非常重要的联系。不同的手势配以特定的声音和观想(即身密、口密、意密)就有不同的内涵及功效。中医认为:手印气功的不同作用是由于手印中不同姿势刺激了人体三阴三阳的不同部位及经络,调节了人体的气血变化,使阴阳重归于平衡的结果。[5]张氏揉二马之“手印”主要刺激了二马穴和小横纹穴,前者有“顺气散结,利水通淋”之功,后者有“开胸散结,消郁热,化痰涎”之效,故揉二马“对肺部有干性罗音久不消失者,用之最效”,且“治小便闭塞,疗效明显”。
(3)用补泻,合诸法一体,善补泻兼备儿科推拿疗法的补泻有二种含义:一是指补泻手法,常用的有方向补泻、轻重补泻和徐疾补泻。张氏善于将诸法合于一体,达到补中有泻。如《小儿推拿学概要》中说:“遇到正气衰弱的患儿感受外邪,虽有高热,亦可采用补脾土、推上三关,以扶正祛邪。操作手法速度要微快和微用力,虽患儿兼有热邪,但在补法中经微用力和速度微快,乃为补中有泻之意,则是标本兼治之法”。儿科临床常见虚实夹杂之证,攻则愈虚,补则有闭门留寇之患,而张氏活用补泻手法,补中有泻,标本可以兼治,实在妙不可言,余临证亦常用之,效如桴鼓。另外,张氏也善用平补平泻法,其中来回推法称为清法,常用于治实证时取脾土、肺金穴,有泻中寓补之意,符合小儿肺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二是指治法,即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张氏对素体虚弱儿出现邪实之证,常补泻同用,达到相辅相成之效。如散收同用,《小儿推拿学概要》曰:“二扇门为发汗效穴……如体虚患儿须用本穴时,必须先固表,而后再用汗法(固表以补脾、肾,揉肾顶为主,时间各穴1-2分钟即可)”。又如攻补并用,《小儿推拿学概要》中说:精宁穴“善能消坚破积,克削气分,故虚者慎用。如必须应用时,多与补穴同用(补脾、肾、三关、小天心等),以免元气受损”。再如治虚人感冒,除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外,《小儿推拿学概要》认为:“体素弱,高烧不退者,可多推清板门并补肾水,操作时间可长”。盖热久不退必伤阴津,多用汗法则出现气阴两虚证,故用性平微凉的清板门以清内热,退体温,配补肾水以益气养阴而固本。笔者对气虚明显者,常加用补脾土、推三关,但手法微用力和速度微快。曾推治一夏季感冒儿,发热、微咳、流清涕,虽自汗、多汗,两便通畅,而低热绵绵,整日乏力欲睡、不思饮食。考虑到患儿素体虚弱,前医反复用退热药发汗,又时值夏季,易出现汗出伤津、气随津脱之气阴两虚证。随在疏风宣肺方的基础上加清板门并补肾水、补脾土和推三关,后二者手法微用力和速度微快,一次即效。
(4)治病证,重辨证论治,善配伍施术《小儿推拿学概要》所列病证共四十二个,从病因、症状、治疗、方义浅解和加减法五方面叙述。方义浅解和加减法既体现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又能昭示来许,可为后学法程。张氏临证十分重视标本夹杂证的处理,《小儿推拿学概要》中说:“遇标本夹杂,在不同情况下要结合病情的缓急、轻重作出处理方案,分别采用先治、后治、兼治等。在诊治中要有一定程序,才能够做到有条不紊”。另外,张氏将推拿操作仿药物治疗的八法原则配伍应用,如《小儿推拿学概要》所言:“表实无汗者,应以开泄腠理,逐邪外出,可采用汗法,揉二扇门和乙窝风二穴发汗最为适宜。又如痰涎壅结,或误食毒物尚未到肠时,可速用吐法,点天突、推板门二穴催吐最快……”。并注重辨证分型论治,如麻疹分初起、顺症、逆症三型论治;咳嗽分外感与内伤两型论治;哮喘分实喘与虚喘论治,等等。执简驭繁,治理分明。特别是临证处方讲究配伍施术(张氏称配穴),善于将推拿操作二个或三个按序配伍在一起,类似中药的药对或药组,在此称之为术对或术组。
一、脾经(脾土)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一般用~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二、肝经(肝木)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一般~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三、心经(心火)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若心气虚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如患儿高热并见两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来烁金,可有剧咳发作,应采用泻法,推1~2次后.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对剧咳也可缓解。但对患有肺结核病的两颧腮色赤者,用之无效。
四、肺经(肺金)位置:在无名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无名指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或来回推称为清肺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肺经。~次。
作用:宣肺止咳,顺气化痰,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主治:感冒,发热,咳喘,肺炎,肺虚,自汗,盗汗,便结等症。
说明:肺经一般用清法或泻法,不用补法。小儿慢性腹泻、虚寒泻,应用本穴时应慎重,推清本穴时间要少,或不取本穴,用之不当,多见腹泻加剧;如患急症需用本穴时,可推清本穴1~2次,待症见缓解后,应停用。自汗、盗汗及脱肛可用补法,对肺风喘急等症,禁用补法。
五、肾经(肾水)位置:在小指掌面,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将小儿的小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由小儿小指指尖推至指根,称补肾经。~次。
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补肾经可补肾益脑,益气助神,纳气定喘,温下元,止虚火等。
主治:五更泻,遗尿,尿频,肾虚咳喘,惊风,癫痫,牙痛,骨软无力,先天不足。
六、大肠位置:在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将小儿食指固定于术者左手虎口内,以右手拇指外侧缘推之。自指尖推向指根称补大肠,自指根推向指尖称泻大肠,来回推称清大肠。~次。
作用:补之固肠涩便,泻之清利脏腑之湿热,平补平泻导积滞。
主治:积食,口疮,痢疾,泄泻,肛门红肿,脱肛,翻肛,便秘。
说明:大肠有固肠涩便之功,但水泻(即湿热泻)时,应以利尿为主,推大肠时先用泻法、清法,等尿多后再用补法;里急后重时先用泻大肠,症状缓解后改为清大肠或补大肠。虚证、脱肛者要用补法;翻肛、肛门红肿、便秘者用泻法或清法。
七、小肠位置:在小指尺侧缘,自指根至指尖成一直线。
操作:患儿立掌,术者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侧握小儿四指,使其小指尺侧面暴露,再以右手拇指推之,自指根推向指尖,称清小肠(或称利小肠或推小肠)。一般~次,若单独推小肠,可推0次(如无小便时用)。
作用:分别清浊,泻热利尿。
主治:水泻无小便,尿频,尿闭,尿少,口疮,伸舌,弄舌,木舌,口唇裂,尿道炎。
八、小天心(鱼际交)位置:在手掌根正中处,大、小鱼际之间凹陷中,阴阳池交界处。
操作:令小儿掌心向上,用中指、拇指端揉之或用拇指甲掐之,或右手半握拳用食、中指第一、第二节背面捣之。揉~次;掐3~5次;捣5~20次。
作用:通窍散结,畅通经络,安神镇惊,清热利尿,明目,矫正筋脉的拘急或偏胜。
主治:感冒发热,神昏,烦躁不安,惊风,抽搐,癫痫,失眠,夜啼,一切眼疾,小便不利,疹痘欲出不透,解颅等症。
九、阴阳位置:在手掌根部,小天心穴的两侧,拇指侧为阳池穴,小指侧为阴池穴。
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自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称分阴阳;自小天心两侧的阴池穴、阳池穴向小天心穴合推,称合阴阳。~次。
作用:分阴阳有调和脏腑,平衡阴阳的作用;合阴阳有利痰散结的作用。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红白痢疾、肠炎、惊风、抽搐、泄泻、呕吐、黄疸;痰涎壅盛、胸闷咳喘。
十、板门位置:在拇指下,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使小儿大鱼际暴露,术者用右手拇指来回推之称清板门;以指端在大鱼际平面的中点做揉法,称揉板门。~次。
作用:清热凉血,止血除烦,消食化积,具有升降之功。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感冒发热、高热不退、阴虚内热、疹痘潮热不退或疹痘后低热、烦躁不安、口臭、鼻出血、鼻腔炎、上牙龈红肿、光面舌、苔厚等。
十一、内劳宫位置:在掌心中央。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掐揉之,称掐揉内劳宫;以中指端点患儿手掌中心处,微用力后迅速抬起,称点内劳宫;在掌心中滴几滴凉水,以指端逆运内劳宫,或从小指掌面运到掌心,称运内劳宫或水底捞明月。揉~次,运10~30次,掐3~5次。
作用:清热除烦,泻心火。
主治:一切热证,发热,口渴,心烦不宁,睡眠不宁,口疮,目赤,小便不利。
十二、内八卦(内八方)位置:在手掌内。取法:以左手为例,掌根在上为北,以内劳宫为圆心,以内劳宫到中指根横纹的2/3处为半径画圆,内八卦即分布在该圆上。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四指,使掌心向上,右手以拇指外侧缘在穴上推运,顺时针方向推运称顺运内八卦;逆时针方向推运称逆运内八卦。操作时应盖住或轻运离宫。~次。
作用:开胸化痰,利气利膈,消食除胀。
主治:咳嗽痰喘,呕吐,食积,食欲不振,腹泻,腹胀,烦躁不安等。
十三、四横纹(南派又称小横纹)位置:在手掌面第二至第五指根部横纹处,即指掌交界处。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上,用拇指桡侧缘从食、中、无名、小指根横纹逐个来回推之或掐之,称清四横纹(推四横纹)或掐四横纹;推四横纹亦可用拇指在四指根部横纹处左右来回横擦。每个横纹推50~次(独穴用需次)或掐5~8次。
作用: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退热除烦,散瘀结,引脏腑之热外行。
主治:腹胀,口疮,唇裂,伤食,疳积,食欲不振等。
说明:四横纹为本派常用穴之一,常用于消腹胀,治口疮,尤其以治疗上下唇的溃疡面效果好。
十四、小横纹(南派又称掌小横纹)位置:在掌面小指根横纹之下,掌横纹之上的高起部位。
操作:令小儿掌心向上,术者以右手中指揉之,称揉小横纹。~次。
作用:清热散结,宣肺止咳化痰。
主治:一切咳喘证,口舌生疮。
说明:本穴对呼吸系统疾病效果好。
十五、肾顶位置:在小指掌面末端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顶。~次。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水疝等。
十六、肾纹位置:小指掌面末节横纹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纹。~次。
作用:散瘀热,引内热外行。
主治:目赤,热毒内陷,内热外寒,高热手足凉等。
十七、运水入土位置:自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至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小指掌面指尖起,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拇指桡侧缘指尖。~次。
作用: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主治:多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完谷不化、腹泻痢疾、便秘、疳积等。
十八、运土入水位置:自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至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拇指桡侧缘指尖开始,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小指掌面指尖。~次。
作用:清脾胃之湿热,补肾水之不足。
主治:多用于新证、实证,如湿热内蕴所致的少腹胀满、泄泻、痢疾、小便赤涩等。
十九、总筋位置:在掌面腕横纹的中点。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手,使其掌心向上,右手中指揉之,称揉总筋;或用拇指掐之或掐揉之,称掐总筋或掐揉总筋。揉~次,掐3~5次。
作用:泻热散结,通调周身气机。
主治:心经有热,惊风,夜啼,潮热,口舌生疮,实火牙痛及一切实热证。
说明:本穴为治疗口疮主穴之一,尤其对舌尖及舌面口疮糜烂疗效好。
《概要》中常用术对或术组
─────────────────────────────
术组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穴位形成的组合,两个称术对,两个以上称术组。
术对或术组功效
─────────────────────────────
补肾水-揉外劳(揉二马)温补命门,益火补土(加揉二马则补而不腻)
补脾土-推三关补气活血,温通经络
清肺经-退六腑润燥通便,凉血顺气
清板门-推天河水清热保津,除烦解渴
揉外劳-推三关回阳救逆,温中祛寒
揉乙窝风-揉小天心宣通表里,疏风泄邪
揉乙窝风-逆运内八卦温胃和中,增进食欲
推四横纹-顺运外八卦降气通滞,行气消胀
黄蜂入洞-清板门通鼻息,除鼻塞
揉肾纹-合阴阳-清天河水行痰散结
补脾土-逆运内八卦健脾和中,增进食欲
清板门-逆运内八卦凉膈和中,清胃热并止呕吐
逆运内八卦-点气海引痰下行
逆运内八卦-揉膊阳池降气通便
揉小横纹-逆运内八卦肃肺平喘,调气畅中
──────────────────────────────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文中内容为转载,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期待您的原创投稿,邮箱:
qq.转载注明: http://www.kwwaw.com/yfbj/11310.html
- 上一篇文章: 黄氏益寿强身膏御药之王飞入寻常百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