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肠炎 > 肠炎治疗 > > 正文 >

营养调理,战胜身体四大慢性病

四大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

目前,医学界将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称作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四类慢性疾病。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剖析它们对人类的威胁。

1四大慢性病属联合发病

从表面上看,这是四类“单独”的疾病,有“各自不同”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从实质分析,这四种疾病实际上是一回事,患有其中一种疾病者,患其他疾病的风险增大很多倍。医院的调查中,在心内科治疗的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患者中,25%同时伴有糖尿病;而在众多的糖尿病患者中,仅有不到10%是单纯的糖尿病,而40%合并有高血压或高血脂中的一项;50%的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和高血脂。因此,对其中任何一种疾病的预防,均应从对四种疾病联合预防的角度加以考虑,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代谢综合征呈增高趋势

医学上将以胰岛素抵抗为病理基础的多代谢症候群,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脂肪肝等称为“代谢综合征”(简称MS)。其中,血清甘油三酯增高、向心性肥胖和糖耐量低减构成三大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早在年即被描述,并已明确是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先兆。目前,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呈现全球性增高趋势。据统计,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目前共有1.15亿代谢综合征患者。在中国,代谢综合征的发病也逐年增高。据上海的调查,在成年人中,超重29.5%、肥胖4.3%、高血压58.4%、高胆固醇血症21%、高甘油三酯29.3%、有代谢综合征者10.2%。在血糖正常的人群中,10%的成年女性、15%成年男性有代谢综合征表现。

3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疾病

很多研究均显示,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伴有糖代谢异常,虽然他们不一定表现为临床糖尿病,并因此常被心内科医生所忽视。但实际上在此阶段专家们提出,临床上已经诊断的2型糖尿病仅仅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更大的隐患在于包括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在内的代谢综合征,它所伴有的每个危险因子都具有独立的作用,合并在一起则产生协同放大的效果。因此,对于上述四大慢性疾病的治疗,必须超越传统的单纯“降糖”“降脂”等措施,而应基于对代谢综合征的整体治疗。这样做的目的是突出强调对代谢综合征的早期干预,以延缓糖尿病、心血管病等的发生和发展。由此凸显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防御战线的进一步前移。

四大慢性疾病的

营养预防和干预

早在年,维多利亚宣言就提出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基础。而良好的生活方式的核心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有人称其为健康的“四大基石”。在预防四大慢性病上,四大基石应齐头并进,缺一不可。如果我们将“合理膳食”细化,可以提出预防四大慢性疾病的八大营养措施:

1保持每日食物的多样性

常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食物抗衰老、什么食物降血糖,诸如此类,实际是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除母乳外,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每日人体需要的营养素超过40余种,靠一种或简单几种食物根本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按照合理比例,广泛摄入各类食物,包括谷类、动物性食品、蔬菜和水果、豆类制品、奶类制品和油脂,达到平衡膳食,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要。

2谷类是每日饮食的基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很多大城市已经出现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超过谷类消费量的倾向,这对于慢性病的预防极为不利。因此,要大力提倡发扬以“谷类为主”的中国膳食的良好传统,避免“肉类为主”西方膳食的弊端。而在谷类食物中,应提倡选用部分粗杂粮。

3适量进食动物性食物

有人担心动物性食物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实际上,合理适量进食动物性食品,不仅不会导致慢性疾病,相反由于动物性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更适合人体需要,其赖氨酸含量较高,有利于补充谷类蛋白质中赖氨酸的不足。因此,每日进食3~4两瘦肉(少用或禁用肥肉和荤油),每周进食2~3次鱼(特别是海鱼)对预防四大慢性疾病是必需的。

4每日进2两食豆类及其制品

大豆是优质植物蛋白质,其蛋白质含量高达30%~50%,且富含人体需要的8种必需氨基酸,是植物性食品中唯一可与动物性食品相媲美的高蛋白食物。大豆卵磷脂有促进肝中脂肪代谢,防止脂肪肝形成的作用;大豆异黄酮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当然,由于氨基酸不能在体内贮存,过多摄入豆类制品并无实际益处,每日进食2两左右的豆类制品是适宜的。

5每日吃1斤蔬菜和2个水果

蔬菜和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天然抗氧化物。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均证实,大量进食蔬菜、水果,对保持心血管健康、增加抗病能力、减少儿童发生干眼病的危险以及预防某些癌症等,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建议在“食物多样”的原则指导下,多选用红、黄、深绿的蔬菜和水果,因为它们是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等的重要来源。近年开发的野果,如猕猴桃、刺梨、沙棘,黑加仑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与胡萝卜素。为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每日进食1斤蔬菜(正餐)和2个水果(加餐)是必需的。应注意的是,水果应在两次正餐中间(如上午10点或下午3点)食用,不提倡在餐前或餐后立即吃水果,以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而使胰腺负担过重。

6每日1袋鲜奶+1杯酸奶

奶类除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含钙量较高,每毫升中含钙近毫克,是天然钙质的良好来源。钙在预防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方面有独特的作用,而长期低钙膳食是导致高血压等疾病的危险因素。我国膳食结构的缺点之一是提供钙质普遍低,平均日摄入仅毫克左右,而“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规定18~49岁成人为毫克,50岁以上成人每日为毫克。故在生活中应保证每日l袋(毫升)鲜牛奶加l杯(毫升左右)酸奶。

7吃清淡少盐的膳食每日用盐量不超过6克

人们离不开食盐,钠离子具有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稳定组织间液的渗透压,维持正常的肌肉神经的兴奋状态等独特的生理功能,是维护机体正常代谢活动、保护人体健康的重要物质。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钠过多,过多的钠离子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危害健康。摄入钠盐过量,肾脏难以排除干净,日积月累在体内的超量钠离子,就会直接影响副肾皮质激素等内分泌激素的调节作用,致使血管对各种升压物质敏感性增加,引起细小动脉痉挛,导致血压升高。据研究,每吃1克食盐,可以吸收~毫升水分,吃盐越多,体内潴留的水分就越多,血容量就越多,血管的阻力就越大,血压就越高,心、肾等内脏的负荷就越重,机体正常代谢功能就被打乱,水肿就会出现,产生脑血管意外或心力衰竭的危险性就大幅度增加。难怪在一次国际医学和营养学讨论会上,食盐被指控为导致人体慢性中毒的“秘密杀手”。

鉴于吃盐过多对健康的不利影响,健康人每日吃盐量不宜超过6克,糖尿病非高血压患者不超过5克,高血压患者不超过3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不超过2克。目前我国人均日食盐量为12~14克,达到WHO推荐值的%~%,这将大大增加高血压发病的风险。应注意的是,做菜时所加的盐,只占一天摄取总钠量的1/5。另外1/5是来自天然食物。下面列出了每克高盐食物折合的食盐量:克腌芥菜头相当于19克食盐;克酱萝卜相当于18克食盐;克酱油相当于15克食盐;克榨菜相当于11克食盐;克黄酱相当于9克食盐;克腌雪里蕻相当于8.5克食盐;克香肠、火腿相当于4克食盐。由此可见,控制盐分摄入应“全方位”入手,单单减少食盐的摄入是远远不够的。

8每日补充膳食纤维

我国人民的膳食素以谷类食物为主,并辅以蔬菜果类,所以本无膳食纤维缺乏之虞。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大为增加。一些大城市居民膳食纤维的摄入量由10年前的每日20多克降低到现在的10克左右,并由此导致一些慢性病,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以及一些与膳食纤维过少有关的疾病,如肠癌、便秘、肠道憩室病等发病率日渐增高。

因此,应在每日膳食中添加燕麦片、荞麦等粗粮,以及海带、魔芋和新鲜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我们建议为满足纤维素的摄入,宜选择全谷、全麦食物做早点;用部分粗粮替代精细米面,但吃粗粮也不能超出总量;每日膳食中可添加豆类食物,如红豆、绿豆等;每日必须吃青菜,特别是青菜的叶和茎。

应注意的是,膳食纤维并非“多多益善”。过量摄入可能造成腹胀、消化不良,也可能影响钙、铁、锌等元素的吸收,还可能降低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特别是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胃肠道功能减弱的患者、肠炎和肠道手术的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患者等,更应注意。因此,应注意循序渐进增加膳食纤维,并在增加的同时大量饮水。

补充营养素

预防慢性病

随着年龄的改变,人的身体机能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人们的营养补充方式一定要和机体上的变动相适应。研究表明,我国5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营养素摄入严重不足,需要格外注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

1年过50营养素吸收功能减退

年过50的中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因为消化酶分泌减少,肠道吸收功能下降,直接影响了机体对一些重要营养素的吸收,如钙、铁、锌、B族维生素等,加大了罹患一些中老年常见疾病的风险。而同时中老年由于生理变化,对某些营养素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2年龄增长抗氧化机能减退

中老年人抗氧化机能减退,体内过多的自由基堆积导致衰老,免疫力和抵抗疾病能力下降,补充全面的抗氧化营养素,帮助清除过多的自由基,有助于增加老年人的免疫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3营养素摄入不足或不均衡会引起各种慢性病

中老年人消化功能衰退,日常营养素摄入不足,营养素供求不平衡,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白内障、糖尿病、中风、老年痴呆症的发病风险。许多维生素和矿物质在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上起着积极的作用,维生素C、维生素E、硒、锌等能够帮助防止白内障;叶酸、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铬可协助或增强胰岛素作用;钒有助于降低血糖。

4选择为自己“定制”的营养素补充剂来预防慢性病

针对以上情况,5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应该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要适当服用针对50岁以上人群“定制”的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例如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B6、维生素B12、钙、铬、钾、铜、硒、镁、锌等。只有通过专业的营养师选择为自己“定制”的营养素补充剂,才能保证营养素摄入的全面、均衡,防止慢性疾病的发生,用健康的身体来享受美好的生活。

沙棘成份功效一览表成份效用維生素A美容,延緩衰老,保持眼睛健康,增强對癌病的抵抗力維生素B1使食物轉化為能量維生素B2快速代謝脂肪,幫助減肥維生素B8預防動脈硬化及脂肪肝維生素B9防止基因變異,預防惡性貧血,食慾不振,口腔炎,失眠,記憶障礙維生素C殺菌,抗病毒,抗流感,提升免疫力,幫助傷口愈合,美白嫩膚,防止致癌物質的形成維生素D強健骨骼維生素E活化細胞,改善頭髮變白及脫髮,減少皮膚黑斑及老年斑,消除有毒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抗癌,保持心腦血管健康,延長壽命維生素K止血,預防出血(包括:痔瘡和月經),減緩偏頭痛,防止骨質疏鬆維生素PP防治癱皮病,分解酒精,維持肌膚健康,提升大腦神經功效微量元素(鐵、硒、鋅、銅、錳等)解毒,防治暗瘡,加速傷口愈合抗炎,生長所需的原素,避免發育不良,提升免疫力,調節甲狀腺,預防糖尿病、動脈硬化、心臟病和中風,抗癌,幫助造血,有助腦部發展,對抗自由基,防止細胞被自由基破壞,減慢變異細胞生長,防治癌症,幫助懷孕,有助製造膠原蛋白,抗衰老,減少皺紋,恢復皮膚彈性宏量元素(鈣、磷、鎂等)保持牙齒骨骼健康,幫助傷口凝固,平衡人體PH值,預防癌病,幫助新陳代謝,抗壓,保護心臟健康,並預防各種神經系統病類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α-胡蘿蔔素、葉黃素、辣椒紅素、蕃茄紅素、β–隐黃素等)具抗氧化作用,能保護人體細胞,使其免於氧化物的破壞,有降低癌症的功效β–胡蘿蔔素預防癌症(口腔癌、喉癌、肺癌特別明顯),防治心臟病,減緩皮膚老化α-胡蘿蔔素極強的抗自由基功效,抗輻射,抗癌(減少肺癌、肝癌和皮膚癌腫瘤細胞)葉黃素阻止黃斑退化辣椒紅素抗氧化,預防動脈血管硬化蕃茄紅素消除自由基,抗癌(抑制乳腺癌、肺癌、子宮癌)β–隐黃素抑制癌症成份效用黄酮類抗自由基,抗氧化,保護血管,調節甲狀腺,去痰止咳,抗炎,抗敏,抗癌,減輕冠心病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消除疲勞,消除自由基,防衰老,抗煙霧抗毒,抗輻射,抗化學污染,抗有毒藥品。治療自身免疫疾病,控制淋巴細胞染色體的斷裂速度,減輕紅斑狼瘡、慢性關節炎、出血性直腸炎和皮膚炎。更可使白細胞恢復到正常水平,減輕放射治療對癌病者損害氨基酸(天門冬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藝氨酸、甘氨酸、纈氨酸、谷胺酸等)能分解脂肪,促進新陳代謝,強化肝臟功能及肌肉組織,降血脂膽固醇,預防高血壓和腦中風,抗氧化,抗衰老,維持肌膚彈性,活化大腦功能,提升智能,或用於老人痴呆症,改善嗜酒者體質,減輕潰瘍,是刺激和控制人體生長的重要元素,並有助病患者盡快康復Omega3(DHA、EPA、DPA)提高人體免疫力,保護肝臟、腎臟、韌帶、皮膚的健康,淨化血管,抗癌,消炎,預防動脈血管硬化、冠心病及腦梗塞DHA大腦、神經及眼睛組織的主要基石,對嬰兒眼睛、神經、機械動作的發展尤為重要。誦讀困難包括學習、書寫、語言、表達能力的障礙、注意力不集中,兒童過動症(ADHD),失明的主因-視網膜黃斑病變,還有抑鬱症,老人癡呆症等,均與DHA的缺乏有極大關係EPA幫助血管系統減少發炎及血液凝塊,尤其降低患上類風濕關節炎,節段性迴腸炎、紅斑性狼瘡、哮喘、多發性硬化症、牛皮癬等的風險,具有極重要的功效DPA能清除血液中有害的低密度膽固醇,防止動脈粥狀硬化,修補受損血管、軟化血管,防止血斑附著及產生血凝塊(血栓),防止血管栓塞、冠心病、中風等,功不可沒Omega6提升免疫功能,降低血膽固醇,降血壓,控制炎症,有利脂肪代謝,控制和改善更年期症狀,治療PMS,強化胰島素,預防由糖尿病引起的神經衰退,治療痔瘡,濕疹,牛皮癬,皮炎和其他皮膚病,提升大腦功能,減低注意力不足Omega9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效用,能夠降低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餐後血糖水平的降低),減輕乳癌和心臟病發病率磷脂修補及建造肝細胞,抗脂肪肝,抗肝硬化,保持肝臟健康。抗潰瘍,防治動脈粥樣硬化5–羥色胺改善失眠,平靜神經、情緒,使心境愉快β–谷固醇抑制口腔細菌的生長;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最為有效;能預防大腸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及心血管病香豆素增強血管及止血,可用於傷口、潰瘍及糜爛性炎症;抗腫瘤解熱利膽,可減輕腎上腺皮質激素不足香樹素擴張心腦血管,促進血液循環,降血壓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健康的奥秘在于慢“调”斯“理”

扬帆远航,欢迎有志之士咨询、加入推广沙棘的伟大事业,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做最有意义的事业!!!

让我们汇聚善的力量,发扬沙棘自强不息的精神赋予地球更多绿色,提升人类生命品质!!!!

联系









































北京中科
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转载注明: http://www.kwwaw.com/cyzl/6171.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kwwa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肠炎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