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肠炎 > 肠炎治疗 > > 正文 >

炎症和癌症之间什么关系哪些炎症可能会发生

两年前,60多岁的老张开始频繁出现恶心症状,遂前医院进行胃镜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老张的胃部主要在胃窦部位出现了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以及十二指肠球部炎症和反流性食管炎。医生解释,老张的严重反流性食管炎是他恶心的主要原因。

医生建议老张做一个放大胃镜检查,以更好地区分炎症和肿瘤。然而,老张觉得只是普通的炎症,不用多此一举,于是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认为只要吃药就能治好。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老张的反酸和恶心症状有所改善,他以为病情已经好转,便不再去复查。

然而,半年后,老张开始感到胸骨后不适,医院。这次的检查结果不幸证实,他被诊断为食管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内镜治疗时机。

01为什么炎症不能久拖?

炎症是免疫系统的一种正常反应,它的本质是身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当身体受伤或受到病原体攻击时,免疫系统会引发炎症反应来隔离受损区域,清除病原体,并促进组织修复。可以说,炎症是身体的一种“超能力”,在急性炎症情况下,这种反应能够迅速处理和愈合损伤。

然而,当炎症反应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时,就有可能转变为慢性炎症。这种情况类似于身体内部的一场“慢火”,不断对健康组织造成轻微但持续的损伤。慢性炎症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却可能在体内长期存在,逐渐侵蚀组织和器官。当症状变得明显时,疾病往往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阶段。

举例说明:

慢性炎症可以通过产生活性氧自由基,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例如,炎症会导致动脉壁变厚,形成斑块,这些斑块可能最终破裂,导致心脏病发作或中风。

炎症与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慢性炎症可以损害胰岛细胞功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02炎症和癌症之间什么关系?4种炎症不要久拖

炎症在某些类型的癌症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慢性炎症可以引发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基因突变,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癌细胞的产生和肿瘤的生长。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大约20%的癌症患者体内长期受到慢性炎症的影响,而约75%的癌症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含有大量炎性细胞。

虽然炎症看起来不严重,但忽视它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引发癌症。

1.慢性肝炎

肝炎病毒在肝脏内持续复制,造成慢性损伤。如果不加以治疗,这种损伤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最终导致肝癌。统计数据显示,78%的原发性肝癌与乙型或丙型肝炎有关。

2.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胃病有关。研究表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罹患胃癌的风险比未感染者高6倍。

3.溃疡性结肠炎

长期炎症可能引发肠粘膜细胞的异型性变化,形成腺瘤或早期癌变,进而可能发展为结肠癌。此过程受遗传、治疗不规范、不良饮食习惯和环境因素等影响。因此,患者需积极治疗并定期复查,以防癌变。

4.慢性胰腺炎

数据显示,80%的胰腺癌患者曾有胰腺炎病史。急性胰腺炎若反复发作,可能变成慢性胰腺炎,并逐渐形成胰腺假性囊肿。如果治疗不及时,最终可能导致胰腺癌晚期。

03预防炎症,日常应该怎么做?

1.健康饮食

多吃富含抗氧化剂和抗炎物质的食物,比如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研究显示,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特别是三文鱼和沙丁鱼),可以显著降低体内的炎症水平。例如,每周吃两到三次富含Omega-3的食物,可以减少慢性炎症的风险。

2.控制体重

肥胖与慢性炎症有密切关系。数据显示,体重每增加5公斤,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平均会上升约2%。保持健康的体重可以减少慢性炎症的风险。

3.定期锻炼

运动有助于降低体内的炎症水平。研究表明,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分钟,可以显著减少炎症标志物的水平。即使是每天30分钟的快走,也能带来很好的效果。

4.充足睡眠

睡眠不足会增加炎症的风险。研究发现,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其炎症标志物水平比每晚睡眠7到8小时的人高出30%。确保每天获得7到9小时的优质睡眠,对控制炎症非常重要。

5.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加剧炎症。数据显示,吸烟者的炎症水平比非吸烟者高出近50%。限制酒精摄入也有帮助,适量饮酒每周不超过两次,每次不超过一杯(女性)或两杯(男性),可以减少炎症的风险。

6.管理压力

长期压力会提高炎症水平。研究显示,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的人,体内的炎症标志物水平比常态高出20%。通过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和瑜伽来管理压力,有助于减少炎症。


转载注明: http://www.kwwaw.com/cyzl/15737.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kwwa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肠炎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