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周总理让陈毅去看望朱德,朱德
年8月16日,周总理等人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乘火车到北戴河林彪处汇报工作,汇报结束之后,周总理和邓颖超在当天下午去看望了正在北戴河休息的西哈努克夫妇和宾努夫妇,又在晚上去看望了正在养病的陈毅。
陈毅的病情可以追溯到年的夏天,当时陈毅还在石家庄,经常感到腹部隐痛并伴有腹泻,经过治疗后并没有好转,九届二中全会之后,陈毅在张茜的劝说下给中央和周总理写了报告,说明了自己的病情和想回京治疗的意愿,周总理对此很重视,同意让陈毅回京住院。
10月份,陈毅和张茜回到了北京,住进了医院,在最初的检查和治疗中,是按照肠胃病来治疗的,病情一度得到了缓解,眼看着身体没有大问题,陈毅要求出院。
但在家里养了不到一个月,陈毅的病情逐渐加重,不得不再次到医院会诊,会诊的时间定在年1月16日。
当时的陈毅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病情居然会有那样的转变,命运在那一刻转了一个弯。
当陈毅到医院会诊的时候,外科医生对其进行了检查,诊断结果为急性盲肠炎,需要立即进行手术。
当时周总理很关心陈毅的病情,也批准了动手术的意见,还特意派他的医院去了解手术情况,这本来并不是一个大手术,准备工作也进行的很充足,是很容易完成的,大约需要半个小时。
然而手术中,医生却在陈毅的腹部发现了一个胀得鼓鼓的硬块,是结肠癌,这个发现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但手术已经开始,只能临时紧急改变手术方案,切除肠子的癌变部分,这样就增加了手术的风险,拉长了手术的时间,最终五个小时后手术结束,手术进行的还算顺利。
术后一个月的危险期,陈毅也挺了过来,后来周总理又亲自给当时北京唯一医院院长吴恒兴打电话,希望将医院去治疗,吴恒兴很痛快的接下了这个任务,并根据具体情况给周总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医院与医院相比,优点是治疗肿瘤的设备较全,缺点是住院条件较差,因此考虑门诊治疗,也就是说,陈毅仍旧在医院住院并按照原定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每天(除周日外)到医院由吴恒兴亲自为他做放射治疗。
陈毅向来是一个乐观的人,在治疗过程中也一直积极配合,在手术三个月后,陈毅的病情恢复得比较好,医院的院子里散散步,看看书。
到了五一的时候,陈毅还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了焰火晚会,当时周总理也在,看到陈毅后激动地对毛主席说:“主席,您看看,今天陈毅同志来了。”
毛主席也很激动,关切地询问陈毅的健康情况,认识陈毅的老同志都在为陈毅身体渐渐好起来而高兴,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周总理还在当天晚上两点多钟笑着对吴恒兴说:
“吴院长,我要报告你个好消息,陈老总吃烤鸭了,吃得好香,我甚至有这样的想法,会不会是医生弄错了?陈老总恐怕不是癌症,有这种可能吗?”
看着周总理期待的眼神,吴恒兴很想说“有这种可能”,但他是医生,不能向周总理隐瞒事实,还是沉重地说:“最近医院给陈总拍了片子,怀疑已经有肺转移,不过陈总有毅力,适应性强,只要他有食欲,我一定尽力延长陈老总的生命。”
吴恒兴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但陈毅得的毕竟是癌症,最好的情况也是长时间和病魔抗争,所以陈毅回到家中之后就召集身边的工作人员开会,对大家说:
“你们在我这儿合作共事,时间都已经很长了,我们合作的很好,现在,按我的身体状况来看,今后如果恢复得好,还可以做一点工作,但是已不可能担负重要工作了。小庙养不起这么多神仙,今天同你们商量一下,趁着你们还年轻,可以离开我这儿,去独立工作,发挥自己的作用,你们有什么想法,可以提出来,我帮助安排。”
在陈毅的安排下,最终身边只留了一个管理员、一个厨师和一个公务员,其余四人都安排进了外交部工作,安排完身边的工作人员之后,陈毅开始安心养病,希望将来真的有机会好起来再做一些工作,到了七月份,陈毅考虑到北戴河去疗养。
对此,医生和张茜都持赞成的态度,但陈毅的秘书杜易并不赞成,也不理解,他先是去找了医生,认为陈毅不能去外地,应该留在北京继续接受治疗,但是医生也有自己的考量。
一来,医院的评估,陈毅的身体情况是可以外出的,只要有医护人员跟在身边,不会出现什么大的意外;二来,陈毅的癌细胞已经扩散,时间已经不多了,这个时候应该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他想要去北戴河,这次不去的话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
杜易听后很是震惊,他看着陈毅一日日好起来,怎么也没有想到癌细胞已经扩散了,他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但医生给了他肯定的回答,医院出来,又去找了张茜:“为何不留在北京继续治疗,要去北戴河?”
无论如何,杜易都不愿意让陈毅这样到北戴河去,在他看来,继续留在北京比去北戴河要好很多,而张茜则给了杜易另一个去北戴河的理由,即换一个环境,换一个心情。
当时陈毅不仅要和病魔作斗争,还面临着很大的困境,这种困境让他很是憋闷,张茜觉得让陈毅到北戴河去,心情好了,身体也会渐渐好起来。
事实也确实如此,到了北戴河,到了海边,陈毅顿觉心情舒畅,虽然不能下海,但他可以每天坚持在海边散散步,回到家中又和张茜读读书,有时候还和老战友见见面聊聊天,心情的舒畅带来的是身体的好转,这对于患癌的陈毅来说是一段难得的幸福时光。
陈毅在北戴河养病的时候,有不少老同志还有外交部的同志去看望他,就是周总理也在百忙之中去看望了陈毅。
年8月16日,当周总理到北戴河汇报工作的时候就去看望了陈毅,并告诉他,四届人大将在十月份召开,希望陈毅身体早日康复起来,并再三叮嘱陈毅:安心养病,不要洗海水澡。
当时毛主席已经乘专列离开北京南下视察,留周总理在北京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并进行四届人大的筹备工作,因此周总理的时间很紧张,在北戴河仅仅呆了一天就急匆匆回京。
他原本还想去看望同样在北戴河养病的朱德,但因为时间紧迫,只能在看望陈毅的时候,委托陈毅代替他去看望朱德,陈毅知道周总理工作忙,欣然答应下来。
于是,几天后,陈毅就兴冲冲跑去看望朱德,对朱德和康克清说:“这次是周总理叫我来看看你们的。总理想亲自来看望你们,但现在总理出国去了,叫我代表他向朱老总问好。希望你们多保重。”
当时朱德已经85岁,明显的苍老了,皱纹爬满眼角眉梢,斑点装点脸上各处,各种老年病也找上门来,朱德很多时候就是半工作半休息状态,夏天的时候就到北戴河疗养,年也不例外,所以周总理才委托陈毅去看望他。
朱德得知是周总理让陈毅来看他,心里百感交集,想他们三人在年的南昌起义就一起工作,后来更是并肩作战、风雨同舟。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陈毅患癌,无法负担重要工作,他也年纪大了,身上有各种病,工作也减少了很多,只有周总理不顾病痛在忍辱负重,夜以继日的工作着。想到这些,朱德沉默了一会,慢慢地说:
“我们这些人为革命干了一辈子,现在为了顾全大局,作出这样的容忍和个人的牺牲,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将来许多问题都会清楚的。”
这话既是在安慰陈毅也是在鼓励陈毅,更是对当时局势和国家未来的清醒认识,可以说,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很难得的,也只有朱德这样德高望重的坚定革命者才能有这样清醒的认识。
听了朱德的话,陈毅和康克清都在沉默,朱德似乎是怕他们没有听清楚,也或者是为了让他们记住这句话,于是他又重复说了一遍,说完后,三人一阵沉默,尤其是陈毅,似乎语言在那一刻已经失了作用,只有沉默是最深沉的思考。
时间很快就到了九月份,陈毅和朱德先后从北戴河离开回到了北京,不过两家都没有住进中南海。
朱德早在年就住进了万寿路总参的一所房子里,而陈毅也在年的九月份住进了北新桥前永康胡同7号,周总理依旧住在中南海西花厅,三人三个地方,能见面的机会其实已经很少。
而且陈毅原本病情已经稳定了,从北戴河回来之后病情稳定,依旧住在医院,依旧时刻关心国内外大事,但到了十一月份,陈毅的病情突然恶化,开始出现了呕吐的情况,并且逐渐无法进食,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输液来维持身体所需要的营养。
周总理知道后心里很难受,他认真听了医生关于陈毅病情的报告,然后安排陈毅转到医院进行住院治疗,为了解决进食的问题,医院给陈毅做了一次胃肠吻合手术,但这个手术于当时的陈毅来说其实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癌症早已进入晚期,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
陈毅病重的消息很快在老同志中传开了,医院看望这个昔日的老战友。
周总理轻轻地走进陈毅的病房,把旁边的椅子挪到陈毅的病床前,紧挨着病床坐下,然后俯下身认真察看陈毅的气色,又细细询问陈毅的饮食,陈毅已经很难开口说话,但他还是断断续续笑着回答这个“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兄长。
昔日两人并肩作战,周总理既是他的老师又是他的兄长,周总理的只言片语,于他就是最温暖的抚慰,尽管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但有好友兼兄弟在身边陪伴,他只觉得此生足矣。
医院里来看望陈毅,康克清搀扶着朱德一步步走到陈毅的病床前,看到昔日在战场上指挥若定,永远谈笑风生、慷慨激昂的老战友,就那样躺在病床上,浑身插满管子,连声音都无法发出。
朱德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忍不住上前默默握住陈毅那瘦骨嶙峋的手,许久不肯松开。就是这样的动作让陈毅心里一阵阵温暖,他艰难地点了点头,脸上是似有若无的微笑。
朱德看着看着心里更加难受,自己一生大风大浪都经历过,如今面对躺在病床上的好友却束手无策,唯一能给的或许只是双手的力量,这让朱德如何不难受?
但其实陈毅并不在意,他面对病魔和死亡是坦然的,临终前能见到昔日的老战友们,他内心是激动和欣慰的,这样就足够了,人总有一死,不过早晚而已,所以每每见到前来看望他的好友,他总是艰难又欣慰重复一句话:“谢谢你们来看我,你们都要多加保重。”
时间很快就到了年,周总理叮嘱医生,时刻
转载注明:
http://www.kwwaw.com/cyms/15140.html
- 上一篇文章: 冬季猪气喘病猪链球菌猪大肠杆菌猪肺疫猪胀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