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肠炎 > 肠炎分类 > > 正文 >

2015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新进展

1 H.pylori胃炎

年来自世界各国的胃肠病专家在日本京都召开共识会议,形成令人瞩目的《H.pylori胃炎京都全球共识》,主要内容包括:①将H.pylori胃炎定义为一种感染性疾病并建议将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炎重新分类:即使患者没有出现任何症状或并发症(如溃疡或胃癌),仍将H.pylori胃炎定义为一种感染性疾病;共识推荐应根据胃炎部位(胃窦或胃体)、组织学变化的严重程度和(或)内镜下改变对胃炎进行分类;胃黏膜糜烂应与胃炎分开,在报告中单独描述。②应区分H.pylori所致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根除H.pylori后基于症状变化情况可分为3类,a.消化不良症状得到长期缓解(6~12个月);b.症状无改善;c.症状短时间改善后又复发。③胃炎的合理诊断和H.pylori感染的筛查策略:共识明确指出,经过适当培训的医生,应通过高清内镜(染色内镜、高分辨率的放大内镜等)准确诊断胃黏膜的萎缩和肠化;强调胃炎组织学诊断依赖于多部位活检,推荐采用最新悉尼标准,准确诊断胃黏膜的萎缩和肠化。

2 消化内镜

2.1 内镜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管理中的应用 

美国消化内镜学会(ASGE)近期发表了一份《内镜在GERD管理中作用》的新指南,现将主要内容概括如下:①内镜在GERD诊断中的应用:指南中提到无合并症的GERD诊断应根据症状,不推荐应用包括内镜在内的诊断方法;对有复杂GERD症状或危险症状,考虑上消化道内镜检查。②常规胃镜不推荐单独用于评估有食管外GERD症状的患者。③对于重度糜烂性食管炎患者,建议在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疗程至少8周之后重复胃镜检查以排除Barrett食管或不典型增生。④不推荐通过常规组织活检诊断GERD或除外Barrett食管。⑤对可疑Barrett食管,应常规进行组织活检。

2.2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 

在我国,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但目前我国尚缺乏针对早期食管癌筛查和内镜诊治等内容的共识意见,因此,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了《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年,北京)》。该共识的主要内容包括:①规范了定义和术语:早期食管癌指病灶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明确了食管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的定义;同时对整块切除、完全切除、治愈性切除、残留、局部复发、同时性多原发食管癌、异时性多原发食管癌等进行了定义。②从饮食和生活方式、人口学、家族史和遗传易感性、感染因素等多方面介绍了食管癌的危险因素。③食管癌的筛查:符合年龄超过40岁和以下任何一条者应列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a.来自食管癌高发区;b.有上消化道症状;c.有食管癌家族史;d.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e.具有食管癌的其他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推荐内镜及病理活检是目前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金标准;淘汰了既往使用的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和上消化道钡餐等筛查方法。④详细介绍了早期食管癌的内镜精查:包括检查前准备、内镜检查过程中观察方法、取图数量、质量以及普通白光内镜、色素内镜、放大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自发荧光内镜的原理、优势和使用方法;并推荐内镜精查应以普通白光内镜检查为基础,综合使用染色内镜、放大内镜、共聚焦显微内镜等特殊技术以进一步突显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表现,并有助于了解病变范围、浸润深度及病理类型。此外,详细介绍了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分型及与病变层次的关系,内镜病理组织检查的注意事项。⑤详细介绍了内镜下治疗的术前评估:包括病灶范围、病变层次及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强调判断肿瘤范围主要借助色素内镜和电子染色内镜,对病变层次的评估则主要依靠超声内镜、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襻分型、病变内镜下形态等信息。⑥内镜下切除治疗:详细介绍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适用范围、操作步骤、疗效、围手术期处理及操作相关并发症及处理。⑦内镜下非切除治疗:包括射频消融术、光动力疗法、氩离子凝固术、激光疗法、热探头治疗和冷冻疗法等。

3 消化道出血

3.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年10月份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发表了新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概括如下:①本共识延续了旧版“3次评估,2次治疗”的亮点及降阶梯治疗的思维方式,体现了急诊治疗的特色;②诊治流程得到进一步完善,增加了对上消化道出血的初步诊断及危险分层,从而对处理有了更明确的指导作用,为本共识的亮点;③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进行了阐述;④不同/不明病因引起的各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推荐静脉滴注生长抑素+PPI治疗,该共识明确指出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也被用于急性非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使用生长抑素可显著降低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手术率,预防早期再出血的发生;⑤提出了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止血治疗规范,应用新型口服抗凝剂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但经治疗纠正后INR在1.5-2.5之间,可进行内镜检查治疗;⑥强调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需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原则;⑦强调急诊内镜在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危险分层及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并明确阐述了内镜治疗的时机和内镜下止血后再次出血的预测指标,具有实际的临床指导作用,但也从急诊的角度提医院的运行方式和条件不同,能够完成急诊内镜检查的时间尚不能完全统一。

3.2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欧洲胃肠内镜学会(ESGE)于今年颁布了《ESGE: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多种情况提出了明确建议,其中的重要内容有:①应用限制性输血策略,维持血红蛋白在7~9g/dl;当伴有严重疾病(如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时应放宽指征。②进行胃镜检查风险分层(GBS)评分,极低风险(0-1分)时不建议早期胃镜检查及住院治疗,但应告知患者再出血风险并保持联系。③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或持续出血患者建议静脉注射红霉素(单次剂量mg胃镜检查前30-分钟应用),可显著提高内镜下视野、降低再次内镜检查可能性、减少输血量及缩短住院时间。④血容量恢复后建议早期(≤24小时)行胃镜检查;但是,要注意对于积极补充血容量后血流动力学状态仍不稳定(心动过速、低血压)的患者、住院患者呕血或鼻饲管吸引为新鲜血液及不能中断抗凝剂应用者,进行超早期(<12小时)胃镜检查具有高风险性。⑤当溃疡为喷射性出血或渗血或可见裸露血管时具有持续出血或再出血的高风险性,建议进行内镜止血治疗;溃疡有黑色基底或基底洁净时,再出血风险很低,不建议内镜止血治疗,可在门诊给予标准PPI治疗。⑥不建议应用肾上腺素镜下注射治疗,如应用则应联合第二种内镜下止血措施。⑦初次内镜止血治疗成功后再次出血患者建议第二次内镜检查及治疗,如第二次内镜治疗失败,建议介入或手术治疗。

3.3 SU 

随着SU发病率的升高,年5月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了《SU专家防治建议(2015版)》,这是对年版本的更新。新建议的更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增加了SU的流行病学资料。②在内镜特征中强调了病变以胃底、胃体部最多,也可见于胃窦、食管、十二指肠及空肠。③对于SU的预防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指征,包括符合13项高危因素中的任1项或4项危险因素中的任2项应给予药物预防。④在SU的预防策略中强调了尽早肠内营养的重要性,在预防药物的选择上明确指出PPI为首选药物,并且均列举了循证医学的证据,是本建议的亮点。⑤强调注意监测SU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为减少预防SU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危重患者需把握给药指征。当患者存在SU相关出血的危险因素时才考虑给予预防性用药,一旦危重症患者病情好转,应及时停用抑酸药。⑥在SU并发出血的药物治疗中同样强调了首选PPI。

3.4 食管胃静脉曲张(GOV)破裂出血 

为规范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GOV破裂出血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门静脉高压症学组制定《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GOV破裂出血诊治专家共识(2015)》,与年旧版共识相比更加详尽,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强调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在GOV出血及预测中的重要性:当HVPG<12mmHg时不会形成静脉曲张;HVPG≥12mmHg时易形成静脉曲张;当HVPG≥20mmHg时则易发生早期再出血(入院第一周复发出血)或不可控制的大出血,而且1年内病死率较高。对于出血最重要的预测因子是曲张静脉的大小,大的静脉曲张患者出血风险最高(每年15%)。②针对GOV进行了明确的分型及分级。③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是GOV诊断最有力的方法,当内镜显示以下情况之一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诊断即可成立:静脉曲张有活动性出血;静脉曲张上敷“白色乳头”;静脉曲张上敷血凝块或无其他潜在出血原因的静脉曲张。④治疗上强调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仍是严重出血的重要治疗方法,可有效地控制出血,但再出血率较高,需与药物、内镜治疗联合使用;内镜治疗旨在预防或有效地控制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并尽可能使静脉曲张消失或减轻以防止其再出血。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食管曲张静脉硬化剂注射和组织黏合剂等为一线疗法,疗效可靠。⑤与旧版共识不推荐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介入疗法不同,该共识采取了更积极的态度,但也明确指出了该项治疗措施的适应证和禁忌证。⑥对于外科治疗做了更为详尽的阐述。⑦针对GOV破裂出血的一级预防,指出轻度GOV出血风险较大时和中重度GOV需应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治疗,并明确指出药物应用的剂量、禁忌及需达到的治疗指标,具有实际的临床指导作用;二级预防与前版对比变化不大。

4 IBD

4.1 IBD的肠外表现 

年11月,欧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ECCO)发布了欧洲首个IBD的肠外表现的循证共识,对IBD相关的关节炎、骨代谢异常、肝脏疾病、呼吸循环系统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等流行病学及诊治进行了详细阐述。①关节炎:IBD相关的关节病属于脊柱关节炎(SpA),其发病率受IBD类型及性别影响。MRI有助于筛查骶髂关节炎早期病变,然而仅20%~50%的IBD患者可有骶髂关节炎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其中1%~10%的患者可表现为进展性强直性脊柱炎。其治疗强调与免疫风湿科进行学科间合作,推荐加强物理疗法及短期应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对NSAIDs不耐受或激素抵抗患者,推荐早期应用抗肿瘤坏死因子(TNF)药物。②骨代谢疾病:多数IBD患者可有腰椎骨密度减低,且趋于年轻化。因此,无论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对于T值<1.5的患者均推荐补充钙及维生素D。③五官疾病:前葡萄膜炎及巩膜外层炎是最常见的IBD相关的眼部表现。前葡萄膜炎多为自限性,NSAIDs或局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缓解症状。对于巩膜炎或前葡萄膜炎,除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抗TNF药物外,建议在眼科医师指导下完善诊疗。此外,共识对于IBD相关的口腔、耳、鼻疾病亦进行简要说明。④皮肤病:对于不典型的结节性红斑及坏疽性脓皮病可行皮肤活检,推荐应用系统性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对于坏疽性脓皮病可应用神经钙蛋白抑制剂;斯威特综合征(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是新近证实与IBD相关的一类皮肤病,其机制及流行病学缺乏系统研究,糖皮质激素可能有效,对于激素抵抗或难治性IBD可考虑应用免疫抑制剂;共识还针对抗TNF药物相关性皮炎进行说明,多数患者可通过局部用药得到控制并维持抗-TNF治疗。⑤肝脏疾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IBD最常见的肝脏表现,核磁共振胆道造影及肝活检有助于确诊,常规剂量的熊去氧胆酸可改善肝脏血清学指标,对于具有AIH特征的患者,可考虑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除PSC外,IBD相关的肝脏疾病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肝脏及门静脉血栓形成、肝脓肿、肝脏淀粉样变及肉芽肿性肝炎。⑥胰腺疾病:由于受原发病影响,IBD相关的急性胰腺炎(AP)所致腹痛并非完全典型,治疗亦应遵循国际指南;IBD相关的慢性胰腺炎(CP)患者血清学检测多可见胰腺自身抗体阳性,导致胰腺外分泌不足。⑦凝血异常:IBD患者更易合并静脉血栓形成,共识对其危险因素及流行病学进行详细阐述,治疗原则同非IBD患者一致。此外,IBD尚可累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泌尿生殖系统。

文献来源

张晓岚.郭金波.尹凤荣.年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进展.临床荟萃.,31(2):-.









































白癜风心理辅导
白斑疯

转载注明: http://www.kwwaw.com/cyfl/9175.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kwwa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肠炎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