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肠炎 > 肠炎分类 > > 正文 >

穗发掘出见证鸦片战争清兵抗英历史的牌匾

穗发掘出见证鸦片战争清兵抗英历史的牌匾

一块见证了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军民抗击英军历史的祠堂牌匾,在深埋地下近半个世纪以后,4月24日在广州黄埔区得以重见天日。  当日上午,广州市文化考古队及黄埔区文化局联合对文冲社区文元村内的1处鱼塘塘基进行了发掘。并于上午11点30分起出了一块据称系清末光绪帝御赐的“祥镇军祠”牌匾,虽然该牌匾经历了160余年的风雨且在上世纪60年代被黄埔区当地村民用作建设塘基,但牌匾上“祥镇军祠”四字仍清晰可见。至此,这块见证了一次鸦片战争广州地区重要战役――乌涌之战的重要历史遗址终究重建天日。据泄漏,该牌匾将暂时寄存于黄埔区南海神庙内,并将成为行将立项建设的广州海事博物馆镇馆之宝。

“军祠”石料用来做塘基  据黄埔区著名的文史专家原区文化局副局长黄应丰老先生介绍,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现在的文冲社区文元村至牛山一带就是著名的乌涌战役的主战场。为了记念在该次战役中阵亡的1600名清军官兵,在19世纪80年代张之洞督粤时,清光绪帝曾下旨于牛山脚下建设“抗英忠勇清官兵合葬墓”及“军祠”。由于阵亡将士中,最高官阶的旗人玛佳?祥福仅为1镇总兵,该次战役中阵亡的粤、桂、湘三省的兵勇就被统称为“祥镇军”,设立的祠堂也被称为“祥镇军祠”。  随着历史的变迁特别在清王朝覆灭后,这1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重要记念遗址渐渐地衰落颓废。大约到了20世纪60年代,年久失修的祠堂及合葬墓终究仅剩下断瓦残垣,据传是光绪帝御赐的“祥镇军祠”牌匾及合葬墓墓围等花岗岩石料,也被当地的村民用作建设鱼塘的塘基之用。  黄埔区文化局王淑平局长表示,值得庆幸的是,合葬墓、祥镇军祠和后来建成的牛山炮台原址,在1993年的广州市文物普查当中被市政府以“乌涌清官兵合葬墓”之名正式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年初,在熟习黄埔区区情又热情文物史迹保护的当地居民反应下,这块“祥镇军祠”牌匾就埋在了合葬墓及祥镇军祠遗址附近。鉴于上述两处文物是广州市弥足珍贵的鸦片战争历史遗存,黄埔区文化部门特地请来了广州市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前来指点考古发掘。  在发掘现场看到,已被开挖开来的区域位于黄埔文冲社区文元村一处鱼塘边。在已开挖开来的深约80厘米地洞内,几块花岗岩结构的石块被黄泥所覆盖起来。  牌匾早已被运走?  就在现场考古人员紧张地使用小铲、毛刷等工具对发掘开来的石块进行清算的进程中,现场前来观看发掘工作的当地村民中却引发了一阵争辩。争辩一方是附近石化厂的民间文史爱好者黄兆辉老先生,而另外一方则是当地村民78岁高早期白癜风治疗方法龄的陆伯。据黄先生介绍,退休后赋闲在家的他曾经过多方考证,证实了这块御赐牌匾的真正着落――现在的考古发掘地点。可是自称亲眼见过这块牌匾的陆阿伯则向表示,大约就是同一个历史时期,他曾亲见数名大汉将“祥镇军祠”牌匾搬离了祠堂所在地,并装上卡车运走。  上午11点左右,待表层泥土清算终了,翻转第二层花岗岩,两名工作人员干净利落地进行着进一步的发掘。“有字,就是‘祥镇军祠’四个大字。”现场的观看发掘工作的区政协龙副主席、文化局工作人员及围观大众一下子开心得鼓起掌来。一块见证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勇敢抗争的珍贵牌匾重见天日,而另外一块悬在现场围观者心中的巨石也终究落了下来。  将重建鸦片战争记念遗址  文史专家、黄埔区政协副主席龙莆尧告知,目前全广州市乃至全广东省所存有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遗址已不多,除广州的三元里及虎门销烟遗址。还有就是虎门存在的一个“虎门节兵义坟”。由于该处义坟碑刻上有一个错别字,很多文史专家及考古学家都倾向于将这处义坟定位于战后民间自发收敛殉国官兵的场所。而像“祥镇军祠”及“乌涌清官兵合葬墓”这样纯为当时清政府出资兴修的记念遗址,这在广州可说是独一无二。  黄埔区文化局王淑平局长也向泄漏,随着“祥镇军祠”牌匾的成功发掘,该局已向市文化部门申请将现收藏于广州博物馆内的“祥镇军祠”的另外一块石碑“增建祥镇军祠添置祀田碑记”迁移回黄埔旧址安置。目前,该项建议已得到市文化局批复。至于龙副主席所说的复原乌涌炮台及建设鸦片战争记念遗址的工作,目前区文化局也在进行斟酌,如果时机成熟将分步骤地完成这项计划。王治疗白癜风专家局长还表示,24日发掘出来的牌匾将被暂时存放在南海神庙内,将来广州海事博物馆建成后,该块牌匾将作为重要馆藏文物予以收藏。


转载注明: http://www.kwwaw.com/cyfl/911.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kwwa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肠炎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