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黏液性肠炎是以一定血清型大肠杆菌为主引起的兔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以腹部膨大,黏液性或水样粪便,流涎为特征,发病率、死亡率较高。该病与饲养管理有很大关系,特别是饲料饲喂不当,影响了肠道正常微生物群发生改变,使非肠道致病的大肠杆菌大量繁殖和产生毒素而致病。该病无明显季节性,公、母兔均可发病,1~4月龄幼兔的发病率较高。
一、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6~32小时。最急性型常无临床表现,发病后数小时即倒地死亡。急性型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停止,呼吸略快,腹部膨大,听诊肠鸣,粪便时干时稀,往往在1~2天内死亡。亚急性病程7~5天,症状很典型,病程前期除急性症状外,粪便呈葡萄状并沾有明胶样黏液,或黄色至棕色水样稀粪,尿浑浊。病程中期,体温逐渐正常,结膜苍白,被毛粗乱,粪稀腥臭或不拉粪,肛门和后肢被毛沾有黏液和稀粪,尿呈米汤样粉白而带腥味。病程后期,体温偏低,四肢发冷,口流涎,粪黑色,打滚尖叫,头颈后仰,后肢僵硬,终因脱水衰竭而死亡。病理变化主要在消化道。可见胃膨大充满大量液体和气体;十二指肠充满气体和染有胆汁的黏性液体;空肠扩张充满胶样黏液,粪球尖而细长,外包一层胶冻样分泌物;心脏水肿,心包积液;膀胱积尿、有白色沉淀物。
二、防治措施
加强饲料管理,合理配合饲料,更换饲料时必须逐步进行,不能骤然改变;平时要搞好环境卫生,对养殖场所和饲养用具坚持定期消毒。一旦发现本病,立即隔离治疗,对污染的兔笼、用具严密消毒,并紧急接种相应的(如本场分离到的)大肠杆菌氧化铝甲醛灭能苗。
在药物治疗上可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可能时最好进行药敏试验。如链霉素,每公斤体重20毫克肌注,每天2次,连用3~5天;磺胺嘧啶每公斤体重15毫克口服,每天2次,连用2~3天;并结合收敛止泻,补液、强心、利尿等对症治疗,防止脱水。如能应用兔场占优势的抗大肠杆菌血清接种幼兔,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本文转自行唐县农林畜牧局,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请联系:yuxx
kangdf.cn。直接提问,咨询康大夫,白癜风传染么江西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kwwaw.com/cyfl/5659.html